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5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无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坚固的明代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致一样,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的过渡地带。这个地...  相似文献   
12.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也是大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使命。而自治是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自治与学术自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充分自治的大学,其学术才能自治,其学者才能追求真正自由的学术。高校学术权力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高校学术自由的精神才能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我一直跟英语课特别有缘——美国的英语课,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九年级从宾夕法尼亚州转到新泽西州的新高中之后,我这个期中插班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英语课。高中第一位英语老师是弗莱德里克·希欧拉先生,一个至少有三百多磅的彪形大汉,看上去简直像一座城堡。不过,用我朋友西莉娅的话说,他“胖是胖,但胖得有味道”。由于课教得好,思想有深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第一次见到他时,还没来得及觉得他可亲,先觉得他可畏:一头黑发从中间分开,梳得一丝不乱,嘴上的黑胡须也一样,梳理得油光滑亮,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有条有理、见不得一点混乱的人。他表…  相似文献   
17.
高歌 《师道》2002,(2):25-26
“同学们,今天我们请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讲中国。”欧尼尔夫人站在黑板前,对全班同学说。喧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了下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集中到我这个中国同学身上。“格蕾塔,你到前面来。”我到门罗小镇上小学六年级,自然引得周围同学对中国发生兴趣,常常围住我问这问那,有的还让我教他们说中国话,让我应接不暇。这一次要上关于东亚——中国和日本的课  相似文献   
18.
“让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学得有趣”,是7年级英语老师克利默夫人再三公开表白过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是一个非移民国家,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生活在那里有着诸多的疑惑。在各族裔云集的美国东北部呆惯了的我,初到德国时非常不习惯。我在美国上高中和大学时,校园里亚裔学生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我从来没有特别感觉自己是所谓的“少数族裔”。到了柏林郊区的小镇波茨坦,我的族裔问题似乎便开始引人注目了。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好奇的人在街上或地铁里跟我搭茬,问我是从哪个国家来的?有人甚至直率地开口就问:“日本人吗?”对这种人,我一向都懒得解释,瞪他一眼,说:“不是。”在我想来,这些人大概一辈子都住在某个小村庄,没见过几个…  相似文献   
20.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