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3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中国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学、客观、易判的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时空差异。本文在归纳总结已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和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并以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发展为实证,比较不同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结果的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指数呈现震荡上升的态势,2006年前后土地市场化指数较大幅度的增长;宗数比重测度法和面积比重测度法仅考虑了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供应,不适用于土地市场化的专题研究;静态系数宗数比重测度法适用于短时间序列的研究,而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适宜于较小尺度、土地供应类型趋于一致的区域研究。各供地类型的市场化权重需考虑历年供地类型的实际效果,从土地资本显化视角出发的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可以更为客观、直接的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1-2011年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坐标,揭示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特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看,以区域几何中心为参照,经济重心大体呈南北狭长型分布,全部落于区域东北部位置,经济发展重心大体呈团聚状分布,有11个落入东北部,10个落入西北部;②在整体移动轨迹方面,经济重心比经济发展重心表现出更为简洁的特征,2000年后经济重心稳定向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重心在短时间内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这说明经济重心存在来自于区域特定方向上的力的强烈作用,而经济发展重心来自于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力都较为均衡;③1999年以后,来自区域西部方向的力持续稳定地拉动经济重心的移动,区域南部的力对经济重心移动极为显著。同时,对经济发展重心而言,1999年后东西方向上的力对其移动作用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有悄然北移的态势;④从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衡性来看,经济重心在总体上趋于稳定态势,经济发展重心的不均衡性逐渐加强并稳定,且来自于南北方向上的力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土地市场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了解我国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以及土地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在系统评价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市场化进程总体呈现为快速发展的趋势,且由东至西在不同地区表现为逐步降低的态势,而土地市场化的区间发展差异则正在逐步减小。不仅如此,土地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的土地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四川和重庆等地则相对较高。为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土地市场化进程,优化区域土地市场结构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23个与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度4个方面,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①超集约,即土地供求紧张,分值大于0.3; ②集约,土地供求平衡,分值在0~0.3之间;③基本集约,土地供求在一定时期内平衡,分值在-0.3~0之间;④欠集约,土地有所闲置,土地产出率较低,分值小于-0.3。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区域差异: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据此,提出提高土地集约水 平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网络查询和典型调研,获取部分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对比分析了10所典型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从专业特色、专业交流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不断促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传统模式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实习毕业,由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论文选题机制和毕业实习效果评价机制组成的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运行机制,构建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运作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校内外"双导师"的毕业实习机制把高校的理论水平优势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本科的毕业实习效果,而且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赢"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土地储备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风  黄贤金  肖飞 《资源科学》2008,30(11):1715-172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而形成的城市土地市场制度,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着重综述了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内涵、功能、运作过程、运作模式、融资及风险、规模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储备的内涵与内容逐渐明晰,并不断深化与扩展,经营性城市土地储备模式已被引入到公益性城市土地储备与农业用地乃至耕地储备研究;城市土地储备对于增加财政收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②随着土地宏观调控的深入发展,已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上海模式、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杭州模式、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南通模式、“双储双控”模式、社会储备模式等5种土地储备模式;③土地储备融资业已从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土地权益置换、土地出让等传统模式,不断融入新的土地金融产品创新模式,包括土地基金、土地债券、土地信托等模式,为城市土地储备有效运作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新形式下土地储备风险也更为突出;④土地储备规模的定量研究和土地储备绩效评价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计量模型的运用深化了土地储备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存在着理论研究薄弱、定量分析不够、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机理及其影响,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深入的定量分析以及采用3S技术加强对土地储备时空变化的分析和变化趋势的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20.
基于建设用地增长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黄贤金  赵荣钦  高珊  李颖 《资源科学》2010,32(7):1393-1399
采用1996年-2008年相关统计资料,引入边际效应理论,构建了基于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区域差异度3个方面,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0年-2020年规划方案和零方案下,苏锡常、宁镇扬泰、通盐连、徐宿淮4个评价单元可持续度均有所下降,但规划方案可持续度分值高于零方案;②至2020年,规划方案与零方案相比,江苏省及各评价单元内部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