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体育   5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烂柯一梦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04,(15):49-49
全诗在表达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时,也对现实的无常有着深深的叹惋。在体味诗人盂郊的复杂心态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文人心态的一种普遍反映。于是,才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断地涂抹吟咏烂柯故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烂柯艺术与烂柯文化。  相似文献   
22.
23.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7):97-102
中国古人言说围棋的方式,不光通过言语与文字,也借助于图像。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以围棋为题材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对这些绘画,美术界与围棋界都缺乏专门的学术研究。围棋史与围棋文化学者,在其著作里,尽管也会配以各种围棋“图画”,成为所谓插图本图书,但这些图往往是文字的附庸、文献的辅助说明材料,而不能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4.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25.
在中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其他各种技术相结合,并发挥其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实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地域宽广、发展不平衡的中学教育来说,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04,(12):43-43
皇帝对围棋的褒扬,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太宗的棋诗还引来弘文馆学士许敬宗、刘子翼等的唱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围棋诗歌的小高潮。上行下效,唐代围棋的繁盛,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27.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1,(5):105-107
第一次读陈祖德老师的《超越自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超越自我》是陈老的自传,从步人棋坛一直写到1980年那场大病。那时我还年轻,前程仿佛“似锦”,虽然敬佩作者在棋盘上的拼搏精神及其与死神抗争的顽强意志,但毕竟难有入心入骨般的触动。一晃二十年就过去了,“遥想当年醉里寻欢,书生意气笑语嫣然”,而今已成追忆。春节时闲来无事,  相似文献   
28.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1,(17):104-106
写关于陈老的文章时,想到老聂,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一句:老聂是用来怀旧的……  相似文献   
29.
拈棋微笑     
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置身于欧阳修的棋轩,在竹树、山色、春光、鸟语中,得一日之闲,疏疏落落地摆下几颗棋子,人生仿佛也就有了几分禅意。  相似文献   
30.
长安犹似一盘棋,百年世事,都如那棋局一般反复不定。物是人非,王侯第宅皆换新主,文武衣冠已非昔时。战事不断,寂寞秋风,真是长安不见使人愁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