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跨文化传播的焦虑常常表现为文化身份焦虑,其原因可从“自我不一致”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中得到解释。要摆脱焦虑,必须回到文化的主体间性上来建构文化身份,使之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2.
西方消息写作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最早成熟于西方新闻界。按照西方新闻史学家的说法,它直接与电报电话业务的展开、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等因素相关联。在我看来,它更主要的是与西方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西方记者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相关联。因为新闻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属于时代的,又是属于记者自身的,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又是记者的主体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44.
新年伊始话本刊殷切的希望甘腊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世界风云变幻,国际传媒诡谲万端,我国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外界同行的动向,探索新闻的规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从而创造自己特有的优势。作为我国唯一一家研究国际新闻与传播的学术...  相似文献   
45.
论题,由论争引出根据新闻发展规律和记者主体思维而自然构建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深度报道、散文式新闻等文体和形式,为新闻提供了多种存在方式。尽管新闻是易碎的,但这些坚致、久远的文体和形式成为新闻的历史纪念碑。可惜我们对这些文体和形式的研究,以往只限于对传统的阐释和表层的分析。在实践中,也因对某种形式的苛求和束缚,常常消磨着记者强烈的创造欲。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的深度报道研讨热,使人们对新闻报道形式创造的思考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4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一个公共论域,它内含一种新百科全书主义:知识是有序的,也是在交往实践中发展的;知识是基于特定经验的,也是在主体间交往关系中发生交叉融合的;知识是有逻辑的,也是通过批判生产的。因此,以“百科全书”之名建构的不再仅仅是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47.
单波  林莉 《现代传播》2019,(10):36-41
本文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对外报道思想,聚焦新华社对外报道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纠葛.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在“以中国为目的”和“以世界为目的”之间徘徊,与此同时又在“以中国为方法”和“以世界为方法”之间取舍,这使得对外报道一方面产生话语封闭,失去对话性,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话语规训,失去自我话语能力.通过辨析目的与方法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本文认为,所谓“以世界为方法”,就是用多元主义的方法理解世界,对外报道需要展现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中国.“以中国为目的”,是以可沟通的中国为目的,而非狭隘的自我论证.  相似文献   
48.
插件方式开发软件是进几年来软件行业逐步兴起的一项开发技术,它将不变的部分固化在"平台"里,并提供可以与外界通讯的接口,将要扩展的功能以"插件"的方式实现并与平台对接,形成"平台+插件"模型方式。通过介绍基于MAPGIS7.0"平台"的通用图标系统"插件"实现原理和过程,体现插件技术的用途。  相似文献   
4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是高校获得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文章梳理了基本科研业务费组织模式及现状,结合S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实践,总结了系列管理策略优化对策,以期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提升管理效能和经费收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0.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本文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是用来观察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的理论命题,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差异中理解自我的意义,在对话中建立互意性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