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自通用技术课程被纳入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互联网上陆续出现了与其相关的各种网站。主要功能是为教师提供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供技术课程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及技术课程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下面推荐几个通用技术课程的特色网站。  相似文献   
22.
美国宗教哲学大师詹姆斯·威廉说:“如果要问,人最主要关心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幸福也永远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3.
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进行统筹安排,协调运作,并与“五双”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相适应,具体落实实践教学各环节,突出“核心能力”培养这一实践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24.
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与家庭背景在个人教育成就获得影响中的关系如何,对于社会阶层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对这种关系有着取代与延续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并因此引发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两种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差异,不但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强化,而且带来了理论逻辑的诸多差异以及经验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的背景下,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对两种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与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5.
1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提高家园合作水平幼教改革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家园共育,同时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力体现。幼儿园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不仅可以提高家长育儿水平,而且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改进和调整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详细一点来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幼儿园在开家长会、家园联系栏  相似文献   
26.
长期以来,做好事不留名是我国正统教育所推崇的,几乎成了一个流行的程式,雷锋便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而做好事留名往往被怀疑为动机不纯,有图回报的利己倾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其实,这种认识是不能成立的。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利己这一概念。利己在理论上只是一个中性词,并非意味着不道德。做好事留名与不留名通常并不关涉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个人的意愿和选择问题,无论作何选择,其指向都是利己。经对大量文献的考证,可以肯定地说,雷锋做好事大多是留名的,但这一事实并不影响雷锋的光辉形象,反而有助于增强雷锋精神的真实性和可学性。  相似文献   
27.
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变迁视角对罗家坨苗寨踢毽运动的流变进行个案考察.研究发现,每当苗寨社会发生变迁,都会对踢毽运动的开展产生明显影响.分析认为:社会变迁是民族传统体育变迁的前提;满足参与主体的需求是其得以延续的基础;生产方式改变是其变迁的关键.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必须根据社会变迁及时对其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才能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8.
历史上看,幸福在本体论上强调实体,认识论上主张还原,价值论上提倡主体性,难以将人、自然与精神统一,在人性层面丧失了合法性。好生活从方法论上实现对幸福的三重超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多种关系达致和谐的状态。在好生活的视域中,儿童与他人、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教育作为一种人为的、有目的的活动,需警惕过度竞争、培育社会情怀、维护统一性,使儿童在社会关系、自我建构与回归自然方面符合天性,享有好生活。  相似文献   
29.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