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武术体育思想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武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军事技术而存在.明清时期,随着传统武术的出现,它逐渐转化为一种综合实用技术.近现代,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里,武术又逐渐演化为一种体育技术.武术到了重新进行定义的时候.  相似文献   
32.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33.
论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追求世界的美好和光明,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有着更为浓厚的同一世界、同一梦想的理想追求。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在追求世界和平、友谊、团结、进步,追求公平竞争,追求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等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有利于实现北京奥运的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34.
论中国女性对武术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随着“女性世界历史性的败北”,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开始形成,女性日益背上沉重的枷锁,尽管如此,女性还是对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武术文化来讲,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对武术的躬身实践; 二,创设武术流派;三,对武术的理论贡献;四,运用武术,抵御侵略。倡导男女平等、男女伙伴关系是中国人的一种自然倾向,相信随着女性平等权利的逐渐实现,女性对于武术文化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5.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天穆村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位于北运河畔的天穆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村庄,天穆村人不但传承了回族的传统武术技艺,而且在游泳、中国式摔跤、柔道、自行车等诸多体育项目上均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天穆村人还积极参与并且承办各种体育赛事。天穆村体育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是一笔宝贵的体育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36.
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但可惜的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陈家沟的太极长拳已经失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洪洞通背拳拳理、拳谱、《拳经总歌/论》、传承人等几方面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目前在山西流传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考虑到太极拳与戚继光32势拳法的关系以及太祖长拳在明代的地位、太祖长拳的技法等因素,认为太祖长拳对太极拳的形成有间接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文章提出了将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或戚家拳)等拳种结合起来进行太极拳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7.
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富含民族文化精髓,在传播方式上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变换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近些年太极拳的传播更是形成了政府重视、团体踊跃、个人积极,并借助于网站、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介立体传播的格局。文章在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对太极拳传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太极拳传播的经验和继续国际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解读陈正雷     
为了推广太极拳,给太极拳练习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成立一周年之际,由陈正雷先生倡议,河南省武术协会、焦作市体育局、陈家沟村委会等大力支持的2004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于2004年8月15—17日在河南郑州商城饭店举行。此次大会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56式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精要18式、陈式太极剑为主要竞赛内容,兼及其他各式太极拳,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秘鲁等国家和祖国港澳台地区及内地的30多支太极拳代表队、300多名运动员参加。  相似文献   
39.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 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4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