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三角"概念之蠡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论述了“长三角”内涵相异的地理学概念和地域概念.指出古代“江东”、“江左”、“江南”等概念与今“长三角”的概念重叠或部分重叠.近代以来,经济研究语境下研究表明,“长三角”是在明清时期的江南诸府(“五府”、“七府”或“八府”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商朝末年泰伯奔江南,在后世形成诸多说法。 (一)禅让说 这是关于泰伯奔之江南的诸多说法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观念的一种学说。 关于此说形成的历史背景,春秋时孔子说泰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苏州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编纂《苏州通史》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也阐述了编纂《苏州通史》的必 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一、吴地和孙武 吴地,即今日的苏州地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成名之地。 黄朴民先生的《孙武评传》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从齐国来到吴国时,“正值二十岁的青春年华”。 二十岁的孙武子来到吴地后,隐居了一段时间。汉代越晔《吴越春秋》关于孙子在吴地隐居和出山的记载如下: 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僻隐深居,世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对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现状进行基础调查,相关数据为:城墙周长(以城墙中线位置量测的总长度)15204.31米;较完整的砖石古城门、古城墙1249.98米(占总长度8.2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城门、城墙204.42米(占总长度1.34%);城墙残体618.19米(占总长度4.07%);城墙遗址2359.3米(占总长度15.52%);受侵扰较严重的城墙遗址161.04米(占总长度1.06%);已成为绿地、景观的城墙遗址4054.93米(占总长度26.67%);现已为桥梁、道路覆盖的城墙遗址1005.85米(占总长度6.62%);占据城墙遗址的各类建筑4639.26米(占总长度30.51%);现为在建区域的城墙遗址911.34米(占总长度5.99%)。鉴于苏州城墙遗址位置清楚,且相当一段保存基本完好,因而具备恢复修建的基本条件——空间。苏州古域存在内在文化需求、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等,因此,苏州城墙当适时、逐步、分段地恢复修建,经若干年、若干届政府和若干代市民的共同努力,最后围成一圈。  相似文献   
16.
苏州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其时,受战争影响,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应运而生。而在这以前楚国亦因战争开始筑城——“城郢”。苏州城墙产生的人才因素,体现在逃亡于吴国的楚人伍子胥身上。从其身世、经历来看,他具备将楚国军事文化中的防御性战术融会并整合到吴国军事文化中的条件及经验。在伍子胥进入吴国最高决策圈后,他向闺闻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获准后主持了苏州城墙同时也是苏州城的建造。苏州城的诞生,在苏州的历史和吴丈化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使吴地的区域文化有了一个足以附丽的地理平台,并以之形成一个核心地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春秋后期,淮河流域吴、楚、晋三国相互角逐局面的形成经过及其经济背景;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徐淮夷在这一历史时期与吴国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分析了关于编篡《苏州通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阐述了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伐齐而开挖"邗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背景涉及春秋吴国国家战略从"联晋抗楚"到"兴霸成王"再到"北进争霸"的历史演变。正是吴王夫差时"北进争霸"国家战略指导下的伐齐战争准备,催生并导致了邗沟的开掘。后世,"邗沟"既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之一段,更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学生在校时熟悉和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0年在苏州高校中首次开出了“吴文化”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课程教学及该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材建设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