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作为对西方传统“认知理性”纠拨的“交往理性”的提出,是西方理性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这种“交往理性”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其理论对应物,儒家的仁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早熟的“交往理性”理论。今天,对仁学中的“交往理性”思想的重新发掘,必然会对现代人类的理性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是唐圭璋先生词学研究中用力甚勤的词人之一。唐老对清照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丰富详实,对清照生平事迹的考论扎实详细,对易安词文学成就的评价全面客观,对我们作词学个案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是永远朝向自我认同而存在的人的现实生活。由全球化凸现出来的文化冲突反映了人面对异质性存在而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它们在当今人类文化格局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上,即西方文化处于权力话语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岌岌可危。文化对话不仅是人类共建一种异中求“和”的世界文化新格局的正确途径,而且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在当代,建立对话的文化学已刻不容缓。建立对话的文化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对话范式在文化理论中的确立,而且要求我们在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展开对权力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蕴含了身体—主体、身体间性、身体表达与语言以及"世界之肉"等重要思想。基于这些思想,现代教育理念应该在教育宗旨上实现由"塑心"到"重身"的转变,在教育手段上实现由"灌输"到"对话"的转变,在教育话语上实现由"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的转变,在教育运行路径上实现由"外部入手"到"内部入手"的转变。唯其如此,现代教育才能迸发鲜活的生命特质,受教育者生命本源的动力也才能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一种能够真正消解所谓“权力话语”的“公共领域”的确立,而这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于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在日本举行,参加本届比赛的有世界五大洲24支男子篮球强队.中国队取得2胜4负的成绩,挺进世界篮坛前16强,基本完成了赛前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方本体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智的本体论向由舍勒所开创的爱的本体论的转变历程。舍勒的本体论学说与中国古代的本体论学说之间的共通性质恰恰为我们指明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学说自身的特征:如果说西方传统的本体论是一种智的本体论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本体论则体现为一种爱的本体论。实际上,正如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一样,无论是智的本体论还是爱的本体论其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论。人类本体论学说发展的最终归宿,不是一者对另一者的取代,而是应走向二者的交融与综合。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文教育的实际内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不同,实际上并不妨碍人们对其共同本质的体悟和认同。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顾名思义,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最可尊贵者、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应被视为是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卢梭称“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中国古人亦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惟天地人之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相似文献   
20.
对研究著作而言,仅有学术个性是不够的,毕竟,创新才是学术研究的生命。而毛教授的这部著作,则不仅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又新意迭出,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