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2.
广西高校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高校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认识不足,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制度上存在缺失;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评估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提出了广西高校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重视"三助"工作的开展,正确认识"三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尽快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安排"三助"岗位;逐步健全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研究生"三助"管理工作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哲学的竞争游戏中,由单一主体所谱写的一元文化体系被相对主义离析为与形形色色主体所对应的多元文化,然而多元文化只是其所攻击的一元文化的"地方版"而已。后现代哲学的系谱学分析披露了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家史",但没有展示出摆脱这一文化困境的可能路径。只有基于中国式"家系学"基础上的族类文化,才能有望摆脱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二极振荡的二难文化困境,也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4.
究其实质,颜元学说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扭转乾坤的显赫地位,就在于一种“以身为本”思想决定了不是心的冥思静想而是身的行动实践成为其为学的终极宗旨,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体育优先”的思想前所未有地得以确立,而且也是对体育所尚的“武勇”之主旨的积极推举。因此,颜元思想既代表了对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后儒“重文轻武”积弊入室操戈的大力抨击,又以其对周孔原儒的“文武相济”古老传统的回归,而对今天历史新时期传统文化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了,正如当年章太炎首倡“儒侠”、梁启超发掘“中国武士精神”以期重振我们民族雄风那样,一种“援武于儒”主张的提出不失为今天新儒学构建、文化自强自信精神构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的有效阐发、诠释及转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本文主要采用身体现象学的方法,依据儒家文化之礼仪观、身体观,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传统意蕴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与诠释,揭示了"身礼一体"的文化意义.研究认为,中国武术"身礼一体"体现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与心关系等四重维度的智慧表达,彰显了显著的根身性、反身性、切身性的具身性特点.最后,根据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内在特征以及创新转化的时代诉求,提出了加强"身礼互训、契合"内容与形式"、建构"主体间性"、对话"传统与现代"等复魅及重构路径,旨在促使"身礼一体"的中国武术得以真正可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术,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滥觞于周礼的原初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既与西方传统的唯识主义的伦理学不同,又与那些晚出的业已理学化和心学化的中国伦理学相异,其乃为一种根于身体、从身体推衍出社会人伦的伦理学理论。这种伦理学的身体性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反求诸身的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把身体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身体发生学的追溯把对话主义的“夫妇伦理”视为人类伦理的原型,而且还表现在其通过以行训身而对一种躬行主义的伦理的高度推崇。无疑,这一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的身体性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人类伦理学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古代伦理学真实内涵的一种真正的正本清源;另一方面,它也代表对远离生命之根的、日益独白化的和业已流于唯心主义的现代主义的伦理理念的最早的纠偏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唐自居易所首倡的“中隐”说除了隐于闲官一义之外,实际上还更指一种于物无著、闲适旷达的文化心态,它在文人词的兴起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而至宋代,士人的“中隐”文化心态则又直接影响到了词中闲适、旷达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乃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其大成者.这种集其大成,表现为他通过对道进行了一种现象学和实践论的还原,使作为宇宙本体的身体在中国哲学视域里得以真正彰显;表现为他通过向这种本体论身体的回归,使阴阳概念所固有的男女性质得以生动体现;还表现为随着对身体及其两性的肯定,在其学说里一种生命化的时间的推出成为理论之必然.凡此种种,都使王夫之学说以其鲜明的身体哲学特色迥异于先前宋明的心体哲学.故王夫之哲学的推出,既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纠拨,又实开回归中国古老的身道传统的明清"后理学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