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教育中的首要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或者,社会只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巨大的权威,人不能对抗社会。现代社会学所理解的社会,是人与社会相对抗意义上的社会,这种对抗是积极的智慧,而不是反社会。人成为社会的行动者,社会从过去巨大的外在意义,变化为内在于个人的场域意义,也成为一个游戏世界。教育就在于能够实现外在世界意义向个人内在世界意义的转换,也就是说,社会从他人的,转换为自己的。社会的荣辱是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此乃这个时代之教育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82.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从经验向智慧过渡形成了教育理念 这使我们看出社会变迁所体现出来的生动的教育意义和所建立的时代教育体系 笔者把智慧德性和境界作为教育的本质把生命作为人的本质笔者认为教育在于生成道德生命和智慧生命  相似文献   
83.
一、新教材编写的情怀学生、老师、课程是否共同进步?教学能不能进入灵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集中在新教材上。新教材之所以称为新,关键在于思想上有长进,教学上有推动,既有传统的凝重,又有时代的轻快,还得有  相似文献   
84.
人类精神在根本上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典籍中,教育就是对典籍的体认。我们的教育只有回到典籍,才是自己的路,才有说话的资格。  相似文献   
85.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86.
教育使人的两只脚稳稳站在地上,哲学使人的灵魂飞到天上,人才不会沉沦。教育与哲学同源,最终都导向生活,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1],也就是说,哲学是为了善好的生活。人人都会生活,不需要别人教育也能生活,但生活的境界却是要教育才能达到气质,个人可以独自在云端上享受哲学沉思,教育却是人群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本原是场景,但没有哲学,场景移动不了人与生活,人与生活都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87.
学习这个概念来自孔子,教育这个概念来自孟子,学习和教育的根本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乐。学习,教育,乐,是一气呵成的人的本性的实践,这个人性实践之乐是自然的,平静的,不是外力加上去的。孔子并不必然是道德圣人,而是在学中实践快乐的人,因为孔子摸到了天教人做人的意思。我们做人,是接着孔子、孟子往下做人,接着孔子、孟子摸天的意思,接着孔子、孟子实践人性的乐。人不能违天,天也不能违人,在教育普及的岁月,天为人存在,不是人为天存在。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天。  相似文献   
88.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 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间(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89.
疾病也是时代文明的一种标志 ,因为疾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表征着社会变化 (发展 ) ,疾病性质最能反映人的精神特征 ;富贵病和现代病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发展性标志 ,它们一方面昭示着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 ,却揭露了人的退化和异化。通过对小、中、大学生的调查 ,笔者提出一种“软教育”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90.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从春秋到当下的演绎,始终挣扎在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上,因为教师的原型就是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就像教育一样,始终挣扎在做人上。衡量一个时代的教师,就看这个时代的教师,身上还有几两贵族精神与知识权力;衡量一个时代的教育,就看这个时代的教育,有没有脱离开做人。当代教育,在教师和教育两个天空,都是阴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