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穷尽文学资料偏爱情怀,史学倾斜等问题。从民俗学角度去研讨与观照古代文学。则是当前具有意义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杜荀鹤的诗文里,“道”字频现,透过“道”可探析出诗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固守理想的“公道”,信奉资身的“儒道”,追求文名的“诗道”。因而更多的诗作反映出诗人追逐功名,力求入仕谋身、荣家的个人心理和情惑。整体诗作意境狭窄,缺乏阔大之句,高远之思,今人冠其“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人民性”的评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已引起教师、家长、社会和专家的广泛注意与担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古代文人身上的人文品质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刻苦学习、清高自律、乐于助人、博雅弘深、开朗通脱、识礼重义、重视亲情、亲和自然等等方面.若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并使学生有效吸收这些人文品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会成为当代中文系大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历史、接通历史、改变现状、优化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董永考     
董永遇仙故事中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呢?现存文献虽倾向前者,但皆无据可凭.笔者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这个故事是董永因孝名闻于乡里后于光武帝建武二年嗣封为侯的史实与东汉时期的神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自东汉开始首先在董永的故乡山东千乘一带流传.封地在山东的曹植就地取材,在诗中记下了这个故事的雏形.后来,根据民间故事衍生与传播的知名原则、就近原则、混同原则和满足原则,它被不断地改造与更新.唐代以后,因为人们已经不知道董永故事的历史渊源,其生活时代被定为西汉武帝年间(唐宋人的观点)或东汉末年(宋明人的观点);董永的籍贯从千乘,逐渐转移至蔡州(唐)、丹阳(宋)、孝感(明)等地.这正显示了这个故事内在生命力的顽强和传播过程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16.
影视表演的成功范例:“王茜华现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活跃于银幕、荧屏的青年演员王茜华异军突起,2004年,她凭自己在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24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其实,从事表演艺术多年的王茜华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包含着一系列规律性因素,概括起来便是:厚积薄发式的艺术能力的展示、阳光女性的艺术造型、天赋与机遇的耦合、话剧舞台与戏曲舞台是表演天才的摇篮、没有生活的理想就没有艺术的理想。这些因素对矫正当下影视表演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然王茜华要走的路还很长,她作为性格演员最需要克服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向艺术的更高境地。  相似文献   
17.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183;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皖江地区占有重要的比例,但这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还有很大差距.在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名录中,皖江地区共有11项遗产.在安徽省公布的首批省级名录中,皖江地区有28项.在皖江5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市级名录中,共有遗产83项.皖江5市中,到2008年7月止,共有7个县公布了各自首批县级遗产名录,共114项.这些名录的发布,对处于零散的、自发的、濒临灭绝状态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挖掘工作;同时,还为下一步有计划地开展保护提供了一份详实可靠的文化地图;另外,在名录调查、公示、公布等环节中,在民众中无疑取得了一种极好的宣传效果,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已引起教师、家长、社会和专家的广泛注意与担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古代文人身上的人文品质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刻苦学习、清高自律、乐于助人、博雅弘深、开朗通脱、识礼重义、重视亲情、亲和自然等等方面。若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并使学生有效吸收这些人文品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会成为当代中文系大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历史、接通历史、改变现状、优化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0.
董永考     
纪永贵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2):94-98,138
董永遇仙故事中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呢?现存文献虽倾向前者。但皆无据可凭。笔者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这个故事是董永因孝名闻于乡里后于光武帝建武二年嗣封为侯的史实与东汉时期的神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自东汉开始首先在董永的故乡山东千乘一带流传。封地在山东的曹植就地取材。在诗中记下了这个故事的雏形。后来,根据民间故事衍生与传播的知名原则、就近原则、混同原则和满足原则,它被不断地改造与更新。唐代以后,因为人们已经不知道董永故事的历史渊源。其生活时代被定为西汉武帝年间(唐宋人的观点)或东汉末年(宋明人的观点);董永的籍贯从千乘,逐渐转移至蔡州(唐)、丹阳(宋)、孝感(明)等地。这正显示了这个故事内在生命力的顽强和传播过程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