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02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简述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本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武术与国外武技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一些武术拳种流派的针对性研究上,其中,尤其在武术国际传播、武术网络传播、武术影视传播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以体育运动传播世界文化”的综合性、国际性活动,以“更快、更高、更强”为指引,通过“友谊、团结、公平”来激励和教育全世界青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其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奥运会科学大会的文化传播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多于学术交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张山先生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武术裁判员的产生、学校武术开展情况、武术外交工作、散打运动的试点、1980年武术座谈会和1982年武术工作会议、武术科研工作、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武术段位制、主编及参编武术教材、武术研究院成立、文革时期的武术、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竞技武术工作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发达国家文化的强势侵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环境下,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的少林功夫舞台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性,并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要重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少林武剧的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在牢牢把握"少林功夫文化"核心定位的同时,还需考虑传播受众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接受能力、提升"少林功夫舞台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亦可参考采用"武剧"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文化学、历史学、标准化等学科相关知识及理论,以竞技武术比赛器械为研究对象,从"标准化"的视角对竞技武术比赛器械展开理论探索。揭示了当前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武术标准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提出竞技武术比赛器械发展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武术演练水平日益提高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观点。同时进一步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视角,研究竞技武术比赛器械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重要性,提出相应对策,为武术器械的标准化提供切实可靠、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依据与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民族精魂的延续和人民心灵的寄托.孙家正曾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家体委直属体院武术科研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体育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武术套路、散手的研究能促进其较快的发展。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在国家体委6所直属体院学报发表的有关论文研究共214篇,文章通过对这些科研论文涉及到的内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加强对竞技武术散手训练的科学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民俗学视角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武术与“斗秧歌”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显示武术与民俗活动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武术具有的多元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