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69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利用ActiveX技术进行数控弯管机仿真功能的模块化封装.以即插入的方式嵌入到各种现有的数控弯管系统平台中,通过数据库或者文本格式的参数信息进行驱动.该模块能自动建构出三维四边面片仿真网格模型,在仿真中融入可视化交互操作功能,结合物空间和像空间的消隐方法进行弯管模型的二维三视图生成.  相似文献   
42.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工作者亦如农民,表面是从事"耕种"和"收获"的简单作业,事实上,在"耕种"到"收获"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关注和期待生命的平和,是尊重和赏识生命的博爱.教师不管在教育的哪个岗位上,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够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学校当作家庭来建、把学生当作子女来教,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43.
叶建华 《职业圈》2011,(13):22-23
纣王,名帝辛,帝乙少子。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因帝乙长子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帝辛,百姓称其为纣王。纣王在位30年,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相似文献   
44.
叶建华 《职业圈》2011,(19):26-27
大禹,名文命,其父为鲧,黄帝之玄孙。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最卓著的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相似文献   
45.
尧帝,号放勋,其父为五帝之一的帝喾,《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在尧帝执政期间,政治清明、九族和睦、百姓爱戴,万国和合。  相似文献   
46.
神农氏,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传说炎帝发明了农具以木制未,教民稼穑、饲养、贸易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炎帝为人类做出过卓越贡献,深受后世崇敬,与黄帝同尊为炎黄始祖,其后人称为炎黄子孙。炎帝还是我国原始交易市场的鼻袒。  相似文献   
47.
苏武,字子卿,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杜陵(今陕西省武功县)人,生活期间为公元前140-前60年。武帝时为郎。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均未果,后将他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忠贞爱国、持节不屈,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国。  相似文献   
48.
舜帝为五帝之一,一曰生于姚墟,故姓姚;二曰封于虞,故姓虞,称虞舜,传说舜帝目有双瞳故名重华.舜帝为黄帝八世孙,因家道衰落,五世庶人,家境清贫,经历坎坷.舜从小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摸虾,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为了生计,颠沛流离.此外,舜的家庭非常特殊,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愚昧无知,生母早亡,瞽叟续娶,继母两面三刀,生弟名叫象,象桀骜不驯.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但舜始终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对弟弟十分友爱.舜受到乡邻爱戴,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即因追随他的人多,一年成村庄,二年成小镇,三年成城市).相传舜在20岁时,便以孝道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49.
晏子,又称晏婴、平仲,山东莱州人.晏子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外交灵活,不使命辱.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力行节俭著称,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相似文献   
50.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3):54-55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