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1.
《西京杂记》(以下简称《杂记》)一书的作者及真伪,历来众说纷纭。清代以来,学界经过反复论证,认为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说》,皆抄撮故书,已引《杂记》甚多;殷芸、吴均二人同朝为官,同以博学知名,如果此书确系吴均依托,殷芸决不可能信为古书而加以抄撮;又殷芸的活动年代及年辈均先于萧贲,所以排除了吴均、萧贲编撰此书的可能。时至今日,虽然《杂记》是否确为  相似文献   
12.
辛德源是北朝后期陇西狄道辛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成就与地位声望虽然不及牛弘、辛彦之等人显著,但作为南北文化交融时期著名的河陇文士,辛德源参与过当时不少重要的学术活动,也为"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大量作品散佚不存,迄今为止,辛德源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所以全面钩稽相关文献,对其生平著述进行详细考述,不仅可以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辛德源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对南北朝后期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13.
葛洪对长生之道的探求,不仅是对葛玄、郑隐等人未竟事业的继承,而且也是时代意识强烈关注个体生命的客观反映。葛洪的长生追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初衷,并不是故意欺妄世人,而是进行一种积极有为的、近乎科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西京杂记》非葛洪伪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宏武 《图书馆杂志》2005,24(11):68-75
葛洪《西京杂记跋》所言真实可信。《西京杂记》一书,确系刘歆草创,经后汉三国时期的漫长流传,至葛洪始编集成书。其文本内容虽然已非刘氏之旧,但此书作为补遗之作的史料价值,决不可轻易否认;前人关于《西京杂记》系葛洪伪托的论断,也根本不能成立。葛洪自觉整理保存汉代逸史的学术功绩,应该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黄石公圯上授书时之所以不以孟子所谓“折枝”之类考验张良 ,而选择“堕履” ,履的至轻至贱显然是首要原因。但是 ,黄石公之履又使人自然而然想到西周初年召公赐姜尚之履、《周易·履卦》以及道佛二教中的“遗履仙登”、“只履西归”等文化现象 ,通过探究“履”在上述现象中的诸多文化意蕴 ,结合圯上授书的历史背景 ,可以看出 :在燕齐神仙方术之说大兴的秦汉时代 ,“半人半神”的黄石公借履试探张良 ,又不仅仅因为履是至轻至贱之物。说黄石公之履在时人眼里是他“高士”身份的象征 ,是张良封疆称侯的先兆 ,意味着以柔克刚、谦退守礼的修身平天下之术 ,也并非全是凭空臆测。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在语言艺术上有着独特而永恒的魅力,文本的成功与其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喻的妙用是其在语言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晋唐以来,葛洪及其著述一直深受历代学人的关注.但因时代的局限、学术思想的制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关于葛洪及其著述的研究和评价,不仅体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表征,而且有不少领域和空间需要填补和拓展.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系统梳理葛洪研究史,对于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阈,开拓研究思路,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石公圯上授书时之所以不以孟子所谓"折枝"之类考验张良,而选择"堕履",履的至轻至贱显然是首要原因.但是,黄石公之履又使人自然而然想到西周初年召公赐姜尚之履、<周易·履卦>以及道佛二教中的"遗履仙登"、"只履西归"等文化现象,通过探究"履"在上述现象中的诸多文化意蕴,结合圯上授书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在燕齐神仙方术之说大兴的秦汉时代,"半人半神"的黄石公借履试探张良,又不仅仅因为履是至轻至贱之物.说黄石公之履在时人眼里是他"高士"身份的象征,是张良封疆称侯的先兆,意味着以柔克刚、谦退守礼的修身平天下之术,也并非全是凭空臆测.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关于世族籍贯的认定,不能只是简单地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而应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历史信息。北地傅氏虽然自汉末以来寄寓关中冯翊境内,此后又流寓江南,但其姓望所系与文化根脉仍在河陇地区(义渠、灵州、泥阳)。其亦文亦武、刚直尚气的家族风尚,正是秦汉以来河陇地区风声气俗的本色呈现。如果将汉末以来北地傅氏的籍贯确定在今陕西耀县境内,不仅与北地傅氏家族兴起于河陇边塞、流离迁徙中仍然情系河陇故土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与门阀制度背景下“寄寓他所”“仍冠旧邦”的时代风气不合,显然不是合理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