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32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21.
用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的替代变量,专利作为技术的替代变量,采用面板数据、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全面分析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不同,贡献也不一样,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显著,而科学主要通过技术间接发生作用,其直接效应较弱。经济增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科学与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与技术互动关系显著,形成良性循环。"科技"一词在很多场合特指技术,而非"科学"与"技术",最后对科学与技术投入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2.
研究了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选取各省市的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投入变量;各省市的授权发明专利数作为产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法(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各省市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的总体效率逐年提升,技术进步的发展态势最为良好,纯技术效率次之,规模效率最差。其中规模效率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从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来看,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最高,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利用效率旗鼓相当。  相似文献   
123.
将学术期刊多属性评价方法分为线性评价方法与非线性评价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对非线性评价方法选取进行检验的方法。其原理是,基于正向评价指标值增加,评价结果增加的标准,首先采用非线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然后用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评价结果作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如果回归系数出现负数,在排除评价指标选择失误的基础上,说明评价方法选取不当。偏最小二乘法既可以作为对非线性评价方法选取进行检验的一种有效方法,也可以作为筛选评价指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选取政府经费投入、企业经费投入、银行科技贷款、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变量,新产品销售额作为产出变量,首先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投入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然后采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最后运用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投入要素节约对效率提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经费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最高,拥有最高的绩效;政府经费投入与银行科技贷款的绩效较低,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提高企业经费投入的利用率对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提高银行科技贷款的利用率对效率提高的影响较小。我国科技绩效总体处于缓慢升高的状态,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5.
高职院校教学网站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知识结构、网站内容、网站技术、网站动态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建立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建立了高职院校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内容重于形式,交互性是网站的生命,网站评价没有通用模式.应根据网站内容进行个性化评价。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采用2000~2012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研究了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最大,弹性系数为0.336,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5、0.129,购买国内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具有明显的地区效应,二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以更新改造为主。然后,本文又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四种技术来源冲击下技术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发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7.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建立了创新速度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创新速度的要素替代效应和门槛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间接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加快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对要素的替代效应,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创新速度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其能给高技术产业带来效益,效益越高的高技术企业,其创新速度的弹性越高。在不同创新速度下,高技术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具有门槛效应:创新速度越高,资本的弹性系数越大,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也越大,但是提高的程度要小于资本。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转型期,资本和创新速度的弹性偏低,质量有待提高。向量自回归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技术进步偏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意义]研究机构指数(Author Affiliation Index)与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推进机构指数的应用。[方法/过程]本文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CSSCI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计算出各期刊的机构指数,并采用相关系数、偏最小二乘法对其与影响因子、h指数、被引次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机构指数与影响因子正相关但拟合优度不高,与h指数、被引频次不相关,说明机构指数能够提供除期刊影响力以外的其他信息;机构指数具有较好的统计学评价指标特征,可以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机构指数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9.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30.
以2012年JCR收录的数学期刊为例,采用偏度、峰度、JB检验、极大极小值比、离散系数、中位数均值比分析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分布特点,并首次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期刊评价指标的内部差距,发现期刊评价指标普遍是右偏的,并且不服从正态分布;总被引频次、特征因子、即年指标的内部差距较大。期刊评价指标数据偏倚情况从好到坏的次序为:影响因子与5年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论文影响分值>即年指标>特征因子>总被引频次。得出结论:指标数据偏倚会影响评价指标的数据标准化;指标数据偏倚会影响期刊一般水平的判断;指标数据右偏会导致期刊评价值偏低;最好选取数据偏倚情况相对较好的指标来评价期刊平均水平;数据偏倚对基于传统回归的计量研究影响较大。该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