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92.
借助于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方法,中国现代学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和风貌。由于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过于深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术语境的倒错和中国学术话语的丧失。这个负面的影响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说在学术与政治过于密切的时代中,主要牺牲的是“学术本身的独立性”,那么在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或半自律的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中国学术语境和话语,那么它在理论实践中必然要牺牲掉“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性”。一种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是如何可能的,就是对现代中国学术理念及其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澄明美学》中提出的“非主流美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就是在中国美学领域中从事“当代学术独立”和“中国美学学术独立”的一种双重试验。  相似文献   
93.
要解开兴体的结构之谜与(审美)功能之谜,必须借助海德格尔对时间的出色分析。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去解决深层历史学的精神发生,其理论依据在于哲学现象学的微观结构与文化人类学的宏观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解释学循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解析的时间意识的三重内涵,也即诗学人类学之“兴”的主要内涵,即纯粹时间体验、死亡意识和焦虑感。从兴的内在结构看来,它既是体(时间意识),又是用(时间感受);既是主体的内在直观形式,又是客体的具体存在模态。  相似文献   
94.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人不吃饭不行”。 吃饭,是任何一个物种繁衍和生存最必要的物质条件。不管他的目的是高尚得好像已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低俗得仅仅在于“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反正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如果没有饭吃,就不会有生命的延续和存在。这是一个被造物安置于所有生物本能中的“底线”意识,也是人类不需要任何学习和文化训练就能明白的道理。如果说,吃饭的重要性是人生而知之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必要大费口舌,那么问题的关键无疑在于“如何才能吃上饭”。  相似文献   
95.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96.
关于中国古代论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问题,我们一的做法是对于它们进行更为严密的分析和界定,这就是所谓的概念分析方法。对古代学概念进行阐释的真正困难,在于古今思维方式的本体差异和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变成如何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以便能够认同古人的思维方式,并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来把握古代论概念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97.
都市化进程对农村与农业地区的影响,不仅直接表现在人口变化、经济转型、空间重建等"硬件"上,也渗透在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生产等"软实力"方面.在20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矛盾.都市化进程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其对农村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无疑要比一般的城市化进程剧烈与深刻得多.在都市化进程中,广大的农业地区与农民在文化生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由于传统文化、良风美俗与价值系统的全面崩溃,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上完全丧失了必要的判断力与清醒的现实意识;二是由于个体的现代文化机能未能及时、充分发育,以及由于实际占有社会与文化资源的有限等原因,广大农民与农村地区更容易吸收都市文化中没落、腐朽的东西.  相似文献   
98.
经验派美学家博克最早将“竞争心”与“崇高美”联系起来。竞争心是人“一般的社会生活情欲”之一,它是“自己在人类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方面要比别人优越”的要求,“就是这种情欲驱遣着人们千方百计地炫耀自己。”在博克看来,竞争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本能力量。朱光潜先生指出:“这个看法显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竞争。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博克把这种竞争心和崇高感联系在一起”就美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博克将竞争心与崇高美联在一  相似文献   
99.
作为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研究,其重点主要在城市的空间、经济、金融、物流、人口、种族、性别等方面,都市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部分,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对象与领域。就中国人文学科而言,在价值观念上深受西方影响,农业文明传统培养的对自然、乡村的深厚情感,特别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这些对于理性、科学地认识与研究都市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必须为都市文化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价值领域的观念、理论与方法得到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0.
新时期高校资料室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论述了新时期高校资料室文献收藏,管理体制、流通阅览和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并且认为用文献中心替代资料室更为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