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今年五月,《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的一篇文章:《中国歌剧:最难的是培养观众》。文章谈到此间的观众不仅人数少,鉴赏趣味和眼光也偏于狭窄,其直接后果便是票房欠佳,创作与演出难以受到正面鼓励。后来见到杨教授,谈起这一话题,他说文章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盛夏,香港书展结束后,友人为我带回一册香港三联书店的新书:《香港文化众声道》(2014年7月版)。这是一本谈话集,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口述实录"。编著者是卢玮銮、熊志琴。卢玮銮即小思先生,她的很多书都已在内地出版,那本勾勒香港文学版图的脍炙人口的《香港文学散步》,也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印行。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治学从  相似文献   
13.
速成的代价     
在7月16日的《新民晚报》上,有一篇贺友直先生的文章:《不禁想起阿达》。他说,他基本不看国产动画片,最近偶尔看到一部,看了几分钟就不喜欢了,原因在于"动画不动",当然不是完全不动,人物在讲话时眼动嘴动,还有就是谁讲话时谁就挪到前面来,人物根本不是靠自己的动作进行表演。观众看的大致就是剧本,或相当于"看"一个广播剧。他想起了过去由阿达创作的《三个和尚》,在那个动画短片里,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4.
15.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真实,是通过作者个人的记忆和表述来体现的。虽然也曾有过代表一个时代发出强音的散文,即所谓写"大我"的散文,但我以为,那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大多还是个人的记忆,同时又是真实的记录。所以,它同时也是历史,但那是一个人的历史。这里的两篇小散文都是写吃的,都是我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为什么这两篇作品里的事却忘不了呢?我想,因为这里有文学的真生命在。它们在我心中,是刻下深深的烙印的;而同时,通过我的经历和我的眼睛,从中即小见大,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在写散文时,我很注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写;也注意将看似无甚大意义的细节,和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坚信:散文就是历史——当然,是一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近日翻阅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的文集(上海三联版),引起很多联想,内心颇不平静。这套五卷本文集问世已一年余,刚出书时我大致翻过一遍,这次看的主要是评论卷和散文卷。将书中所写和当下略作对比,联想就很具体了。比如,散文卷中有一篇是写徐调孚的。现在一般读者知道徐调孚,大都因为看过他译的《木偶奇遇记》。欧阳写徐调孚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欧阳抗战以后到上海,进了开明书店推广科,这就如同现在的广告发行部。徐调孚是科长,她是科员,一共两个人。徐让她为新书写内容提要,那是广告性的文字,应该不难,欧阳拿起来就写,"引人入胜""文笔优美"之类,都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描写苦难、揭露黑暗的纪实性的文章常能在一些周刊上看到,有的后来还出了书,但似乎没有引起多少反响。相反,网络上发布的新闻却常能引起轰动(例如"黑煤窑"事件),报纸上揭露的问题有的也激起轩然大波(例如"毒奶粉"事件)。为什么刊物上和图书里  相似文献   
20.
记得是五六年前吧,我在一本文学刊物上读到一位作家和一位翻译家的对话,感觉上好像是没经过任何整理,就是录音的原样发表,口误、重复、即兴玩笑、明显还在斟酌中的不成熟的提法,全都保留。读完的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内容自然要空虚得多,远不如经过周密思考的文章,而且显得粗疏随便,与整个杂志的风格好像也不太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