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贯穿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全过程,连接起了传者与受众,从起点到终点,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电视受众、电视创新主体,还是电视创新手段,电视节目创新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不变与变、旧与新、已知与未知、熟悉与陌生的“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辩证关系.因此,如何将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的偏移合理地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度”内,是电视节日创新的本质所在,也是电视节目创新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2.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区分为日常化的创新效果与陌生化的创新效果两条基本路径.根据电视内容属性与创新效果之间的正向或反向差异,形成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3.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24.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了国内外相关专项研究的最新资料,对专业化频道的生产模式、评价标准、节目分销系统、营销策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2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