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公共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图书馆权利的目标与性质、内涵与作用。知识公共性视角中的图书馆权利,代表了社会公众自由、平等、共享知识并获得知识保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2.
美国职前教师的技术教育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教育部启动的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PT3,旨在鼓励和扶持对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这些项目全面地展示了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目前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可以采用的策略,其中的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开展教师的技术教育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3.
电子教学档案与网上教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Portfolio是最近几年国际教育界的讨论热点。本介绍了电子教学档案(e-TeachingPortfolio)的基本结构和典型范例。随着大家对电子教学档案认识的加深,相信电子教学档案也会在我国网上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普及,成为改善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4.
为促进学习对象的共享与重用,本文提出基于数字权限描述语言的学习对象共享平台。本文根据学习对象权限管理需求,对现有的数字权限描述语言进行修订和扩展,提出学习对象的数字权限描述语言,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学习对象共享平台,以期达到重用学习对象的目标。此平台的特点是支持平台之间交换与共享学习对象的数字权限信息。本文还实现了学习对象共享平台的一个原型。  相似文献   
125.
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介绍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STaR评估量表的结构和用法,该评估量表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州及学校衡量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章还分析了这项评估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在策略和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6.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ITTE)是最近几年才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专门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更自觉地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包括对教师的职前技术应用培训,以及对培养教师的教员的技术教育两个层面,但都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效果研究,以及有哪些成功的对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做法和方案为主要研究内容。一、ITTE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起源于“教育计算机化”(educationcomputing)。教育计算机化就是要在教育…  相似文献   
127.
汪琼 《教学与管理》2003,(11):25-26
新学期伊始,我们班教室后面的墙以独特的姿容吸引了不少目光.它以深黄色大幅布料做背景,再在其表面缝制了64个长方形的、大小相等的口袋,每个口袋都"名花有主",袋面用回形针别着一份优点单,以自信、乐观的语气向别人介绍口袋的主人,正上方用"我们快乐成长"六个红色大字围成一个半圆.在这儿,不断地展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学生作品.这就是我们班创设的"学生成长展示袋".  相似文献   
128.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合作史稿》一书,由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学系杨世兰、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史久远和安徽农业大学马列室余茂笈三位教授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学系张招英副教授等参加编写.王首道同志题字,彭明教授作序.  相似文献   
129.
"教学存在感"阐释了教学环境下建立良好学习体验的核心要义,其理论视角对于网络教学、面授教学以及混合教学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学习体验具有指导价值,可作为建立有效教学的抓手。"教学存在感"是"社会存在感"在教育领域的投影,是指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对其学习的指导和关注,该描述性定义揭示了有效教学过程的本质,适用于在各种情形下确定有效教学的特征。对"教学存在感"定义及其内涵的辨析,有助于理解其存在现实差异的原因,进而揭示影响其强弱的因素:一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精通程度,二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三是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扩展专业知识的渊博程度、与学生沟通教学用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等方面提升"教学存在感"。与此同时,为避免因过于强调"教学存在感"而带来的教师工作量激增,可采取如下策略控制实现"教学存在感"的工作量:一是采取有规划更新教学内容的策略以降低更新工作量,二是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降低答疑工作量,三是采取学生互助的策略降低回帖工作量,四是采取覆盖抽样的策略降低一对一交流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0.
一、一字点睛,沟通全篇通常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名师授课之初,总是善于挖掘关键字眼的含金量,达到一字点睛,沟通全篇的目的。特级教师张伟在讲授《将相和》时,对课题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此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可独立成篇的故事组合而成,表面上看三者很松散,但教者牢牢抓住题目中的“和”字,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交流探讨“不和”的外因与“和”的内因,从而明确前两个故事为“不和”之外因,而将相为国家之利益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则是“和”的内在高贵品质。教者引导学生围绕此字展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