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创世纪》中的动物这一特定视角出发思考人与自然之关系,具体提出,在《创世纪》中,动物与人具有同构的介质;与人的发展同步,积极地参与了人的成长;对于人有着深刻的“使在”的同情。  相似文献   
2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中污水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污水的处理问题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技术,在运行的过程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运行费用也相对较少,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运用。随着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运用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对其相关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3.
文章力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设计与实践,将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教师推介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导读,变学生的自我阅读为教师指导下的理性阅读,从而更好地发挥经典著作在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王耘  秦萍  吴菁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0):77-79,59
认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某一管理层面的问题,而是系统化管理缺失的问题。提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系统化管理就是要建立起包括服务运行手段及其集成、服务运行机制、服务质量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咨询服务馆员管理、信息资源用户教育、系统流程的设计与管理等在内的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运行机制和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有效供给的参考咨询服务产品生产及其供应系统。  相似文献   
25.
高校图书馆阅览信息资源的聚类导读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耘 《图书馆论坛》2005,25(3):159-160
论述阅览室信息资源聚类导读管理方法,提出聚类导读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在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编制适应地方发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科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编写的地方教材《朝阳》为例,对地方课程教科书的编写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解析。  相似文献   
27.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语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相似文献   
28.
改革课程结构 建立学科特色——浅谈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已开办了几年,我校服装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几批大中专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德阳服装行业,为服装企业注入了活力。我校在本专业的开设中一直坚持“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为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服装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必须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9.
母亲的镰刀     
岁月长上厚重的揭斑仿佛母亲苍老的容颜从风雨烈日史走来母亲的镰刀是否已疲惫收获曰里暮悦的母亲的镰刀却日渐单薄母亲的身影也如那镰刀一般弯弯弯弯母亲的镰刀弯弯弯弯那是对生活的一种途释一种关于土地的哲学母亲的镰刀@王耘$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中学!(231618)~~  相似文献   
30.
女性角色在佛教信仰中常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而被他者不断预设的被动客体和边缘立场。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可考察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的现实逻辑。起初,就个体体验而言,性欲之“主体”身份的“凸显”使女性成为化导男性性欲必要而不充分的“有效选项”——在印度佛教信仰中,女性所要实现的觉悟,践行的既是对性欲本身的反省,又是对自身性别劣势的批判。继而,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域佛教将佛教信仰的基础奠定在“圣像”系统上,各种地方文化基因渗透于“西方佛国”想象的同时,佛陀的性别取向实现了对男性与女性的同时超越抑或双向糅合,而更接近于女性。最终,以家庭身份来看,在一个以宗法制度为组织结构的中国佛教信仰世界里,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母亲”,推动佛教信仰回到有情世界的“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