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视听无界     
胡智锋   《视听界》2005,(6):84-85
从事《现代传播》编务多年,和同行切磋、交流、互相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其中,《视听界》是我较为偏爱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72.
电视是由传播与艺术两大部类组成的大众传媒。而在中国,这两部类内容常常是各说各话。有没有一种思路、方式将二者整合为一体?我认为,这就是传播艺术。所谓传播艺术就是对特定内容的创造性处理.无论是非虚构的电视传播,还是虚构的电视艺术,在电视传播艺术这一点上它们是共通的。目前,要提高电视的传播效果,提高电视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提高电视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73.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经47年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气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年来的成长使其赢得了当今中国第一大众传媒的地位、角色与影响。那么,面对未来中国电视可能的前景我们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电视呢?笔者以为,有五种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4.
胡智锋 《现代传播》2004,(1):99-100
在我看来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 (以下简称“学会”)在她 2 0年的发展历程中 ,经历过三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跨越 ,这就是初创阶段 (1983— 1993)对大学电影教育的整体性“启动”、发展阶段 (1993— 1999)对电影、电视教育的互动性“贯通”及近一时期 (1999至今 )融入传媒大视野的多元化“开拓”。第一次跨越 :对中国大学电影教育的整体性“启动”学会初创的十年间 ,在夏衍等老一代电影艺术家和领导的关怀、支持与倡导下 ,在沈嵩生等前辈电影教育家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中 ,高举“让电影教育走进大学课堂”的旗帜 ,以大批培养高校电影教…  相似文献   
75.
金秋时节 ,我们迎来了北京广播学院 5 0周年大庆暨更名“中国传媒大学”的喜庆日子 ,也迎来了《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创刊 2 5周年的喜庆日子。首先 ,请允许我代表《现代传播》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 ,向亲临这次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2 5年前的 1979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广校园 ,一批刚刚从“文革”冬夜里站出来的中年学人 ,带着创业的激情 ,向学校提出了创办学报的倡议 ,很快由袁方、李冲、李焕生同志组成了编辑部 ,康荫、田本相、时煜华、刘寿听四位专家作为特邀编辑参与了学报的创建 ,由…  相似文献   
76.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20 0 3年中国电视经历了若干新的探索 ,业界和学界都以“创新”的追求不断推出许多新概念、新名词、新思路、新办法……在这些近乎“轰炸”般的新说法、新做法背后 ,却实实在在地、不可忽略地遮掩着不少新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想推“新” ,除了时代与传媒发展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 ,也的确因为这些诸多“问题”困惑着电视人 ,我们认为 ,只有好好对这些问题作一“会诊” ,才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 ,才可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的路径。为此 ,本刊副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专就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作了一番对话 ,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探求  相似文献   
77.
长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正在变动中的当代中国的缩影。古老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一直吸引着电视人的目光。1983年8月,2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播出,掀起了一场持久的“长江热”,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承制、制作周期长达两年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再次引起了广大观众、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该片以饱满的激情,立体、多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象和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显出魅力长江的新形象,充分挖掘了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价值,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本期“个案研究”邀请了《再说长江》的几位主创者和专家,就《再说长江》的由来、创作历程、历史文化意义及电视艺术与传播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8.
电视节目编排三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电视节目编排在实践中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在理念上也得到了初步的梳理。然而,进一步厘清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生产与传播中的地位,分析影响电视节目编排的几个因素,探究富有建设性的编排策略,对我们的电视节目编排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五。面对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电视理论建构的时代性命题,胡教授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电视美学论、影视文化论、观念论、传播艺术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本框架,在目标确立、路径设计、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完整而又富有创造性地阐述了他的“创新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命题,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间存在很强的历史关联性。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伴随着这三次飞跃,走上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今,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赋予了中国电影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定要以更加昂扬、更加积极的姿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开辟新道路,树立新理念,书写新形象,构建新话语,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坚定不移地由“大国”走向“强国”,同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影艺术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