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41.
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献探讨了加入WTO对我国新闻媒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多是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观点,但很少有文献专门研究处于第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对入世的挑战与机遇的看法。本实证研究的实施正是针对这一空白,该研究将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对策甚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一、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是工作在新闻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研究者将全国分成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七个区域,从中随机抽取了华中、华北、西北、华东四个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确定了一些主要省市,并在…  相似文献   
42.
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青 《新闻知识》2003,(4):26-27,18
世界范围内平民化报道思潮的兴起无疑是当下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与强调精英文化的媒体不同,强调平民化报道的媒体主张新闻应贴近受众,站在老百姓的视角上,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平民化报道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新闻价值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对接近性做出新阐释的报道思潮。传统的接近性,指  相似文献   
43.
对于传播范式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范式的表层结构。然而,作为表层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并不是一个范式的全部。范式之所以成为范式,并不在于采用了什么理论或方法,而在于它使用理论与方法的目的和价值观,在于它与主流话语权的关系,而后者就是范式的深层结构。根据深层结构的不同,范式可以分为实证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维度与研究立场。反思中国传播学30年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理论的碎片化与工具性,与我们对诸多传播研究范式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数码沟”理论是目前效果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目前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下,学者认为网络的普及将导致“数码沟”缩小。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物的动机,兴趣等因素的介入,“数码沟”在总体上正在不断扩大。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充分显示了目前“数码沟”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5.
许竹  胡翼青 《青年记者》2017,(12):43-44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很多传媒集团先后进行尝试,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①的工作格局,以求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融合各种媒体.这种被称为“中央厨房”的运作机制,目前是媒体融合的焦点话题.然而,“中央厨房”在现实中的运作会面临多种困境和冲突.因此,在现实语境中分析“中央厨房”,可能比理论上的分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6.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市场化传统媒体遭遇到的最根本危机源自原有盈利模式——二次销售模式的坍塌.因为社交媒体消解了公众和广告主对新闻媒体产品的购买意愿.而主营新闻的新媒体也同样面对缺乏稳定盈利模式的困境.通过改变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创制原生广告,BuzzFeed仍然能够在二次销售模式中获得迅速的增长.然而,用户趣味的快速变化和原生广告制作的复杂过程仍然考验着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更值得反思的是,BuzzFeed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体盈利模式,但它可能无法复制原有新闻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7.
网络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发展迅猛使之成为全球传播学家研究的对象。不少人认为网络是“第四种媒介”,它将取代原有的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相比于其他媒介,网络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不过它却无法使原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就此消亡,作为一切媒介的媒介,网络表现出新一代媒介的特征。它的出现标志着三代传播媒介共同繁荣的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49.
胡翼青  李璟 《新闻界》2020,(4):57-64,5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处于竞合框架中平等主体间的博弈。然而智能媒体平台运作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被再度媒介化的进程中。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新媒体的转译过程。尽管新媒体的技术很容易被传统媒体所采纳,但后者运作的游戏规则却彻底被破坏了,其盈利模式的消解和话语权的旁落使大众传媒的新媒体实践与新媒体之间似乎总有一堵透明的墙壁。竞合框架的思维导致大众传媒在"轻视文本质量,重视技术分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大众传媒彻底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
新闻学界围绕新闻价值的讨论四百年来从未停歇.当下,国内新闻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理论讨论集中在新闻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大家通常将新闻价值分解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要素.然而这种基于本体论和功能主义的探讨,严重阻碍了从认识论角度与时俱进地理解新闻价值.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上从没有一种统一的关于新闻内涵的共识,当然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任何历史时段均成立的关于新闻价值的共识.比如,新闻的内涵和新闻价值的标准通常会因为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和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发生变化,而现在看来,导致这种框架性重构的重要原因与技术的突变有关.正像杨保军所分析的那样,目前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集中于特殊个案而忽略了普遍意义,从整体、长期、持续的新闻价值研究层面来说,传统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新兴媒介类型的价值研究取向之间的张力应当是新闻价值研究新的生长点.①事实上,网络新媒介的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如果依然在固有的大众传播语境下观照新闻价值,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活动.因此,本文想就媒介革命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联做一点初步的探讨,因为这个问题目前仍然缺少技术哲学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