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2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闻写作是记者的脑力劳动。新闻记者是人,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特别是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都有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健全的心理状态是搞好新闻写作的重要条件。尽管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在新闻学界,在心理学界,人们还没有把新闻心理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来加以研究,对新闻写作的心理研究则是更加的不够了。  相似文献   
102.
艾丰 《出版经济》2004,(3):74-74
拿到胡泳所著的《张瑞敏如是说》的书稿,觉得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我很愿意看。如果出版了,我愿意放一本在自己的身边,经常翻一翻。  相似文献   
103.
本刊与齐鲁晚报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20年与新闻”征文本期开栏。20年来,新闻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青史可鉴,有目共睹;新闻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成长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守纪律的队伍。这个专栏的思路有四,即:从各方面报道看新闻界对改革开放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推动改革开放某方面进展、有重大影响的报道是怎么出台的以及今天的认识;20年里新闻界产生的重大变化及新闻改革的重大进展;以及我在这20年里的难忘经历和认识等等。这个专栏既是本刊纪念改革开放20年报道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总结、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计划的一部分。殷切期望新闻界同行提供信息、帮助策划、踊跃赐稿、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04.
怎样表现主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有观点提炼的问题,有素材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有文章的结构问题,甚至还有语言、风格等问题.这里专门研究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素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彭嘉陵是我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工作时的同事。当时把这位海外版的骨干记者调到经济部来很不容易。但她来了后一年左右,我就调到经济日报工作了,所以,一起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她在人民日报从事采编工  相似文献   
106.
107.
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不必要用很细腻的笔法,而是用最简要的线条,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称之为简笔。新闻作品强调用简笔.是因为读者读报主要不是欣赏文字之美。而是想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过于细腻的描写和叙述会使读者感到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08.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变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笔”的含义从字面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 一股文字作品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也含有多变的意思。但是,它们都不如新闻作品这样的喜变和变得频繁,变得这样大跨度。  相似文献   
109.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在谈如何改进人民日报工作时说:记者应该采写评论性新闻。如何写好评论性新闻问题,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评论性新闻,报上登过不少,但总的说来,并不多,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的更少。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江西赣州地区大包干责任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篇针对性比较强、说服力也比较强的评论性新闻。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时候,阻力是相当大的。观望的、怀疑的、反对的,都有。应该说,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属于认识问题。要扭转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110.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