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文锋  赵冉  刘菁 《科技广场》2009,(7):199-201
为解决直接AC/AC交换器的输出纹波计算问题,本文建立了以DC/DC变换器结构为基础的六种AC/AC变换器的理想模型.利用这些理想模型,DC/DC变换器的一般分析方法可方便地引入到AC/AC变换器的分析中,然后,论文以Buck型AC/AC变换器为例,给出其电路输出纹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了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搭建了实验电路,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了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22.
Dinner Time《晚餐时刻》选自The Runner《奔跑者》第四章。这一选段描写了一天晚上布利特与父母一起就餐的情景。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布利特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家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布利特的性格塑造堪称精彩。作家使用精练的短句以及简洁的词语描写叛逆期的布利特敢怒不敢言的心理活动,令青少年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3.
贷款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信货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本系统运用J2EE技术,通过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和完善,针对如何从庞杂的指标体系中筛选出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定量指标及相关定性指标,提出了综合评价法。  相似文献   
24.
新《档案法》为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文章针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的志愿者服务、跨馆跨界合作、独立办馆等现有模式,分析实践价值及存在不足.文章认为新《档案法》奠定了档案管理转向档案治理的法律基础,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发展作了系统化部署,推进了档案事业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形成.通过完善配套措施、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并完善实施路径,为推进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强化动态视觉任务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育锻炼和降低用眼负荷学习方式,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干预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动态视力(KVA)与裸眼远视力(SVA)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某学校六年级4个自然班学生168人,随机分为降负学习组、体育干预组、混合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通过不同干预方式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干预前与干预后测量KVA和SVA。结果:降负学习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SVA有所提高;体育干预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KVA有所提高;混合干预组学生实验后KVA显著性提高(t=-2.268,P<0.05),SVA极显著性提高(t=-2.718,P<0.01);常规对照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2种视力均呈下降趋势。在性别差异方面,混合干预组女生SVA具有显著性提高(t=-2.368,P<0.05),常规对照组男生KVA出现极显著下降(t=2.897,P<0.01)。结论:强化动态视觉任务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与降低学生用眼负荷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改善六年级学生的KVA和SVA,对学生的视力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延缓儿童近视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6.
基于可拓理论的铁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分析,是运用可拓理论建立风险因素的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综合关联度作为评价标准,可以比较准确的预见在铁路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风险因素的大小,从而为施工过程中运用的方案与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课程组以材料力学中的弯扭组合变形为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以课堂为载体,开展信息化教学。文章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和背景,针对弯扭组合变形的受力和变形特点进行教学分析,提出教学策略,并详细描述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过程,借助力学建模、3D动画演示、ANSYS仿真、创新性实验等方法和手段,使信息化教学更富有特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8.
进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培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度学习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深度学习如何发生”和“如何评估深度学习发生程度”,也成为亟待研究的两个关键学术问题。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学和具身认知为理解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引人们从人—物互动视角认识个体的认知变化过程,打开了个体学习的内隐机制“黑箱”,实现内隐机制和外显表征的桥接与理解。基于这一认识与分析,通过信息输入、深度加工和学习生成三个环节,初步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模型,并设置相关的学习状态指标。而要实现对深度学习发生程度的精准评价,则应依据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测评框架,综合性采集与分析学习者的生理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和课堂参与数据等多模态数据。但是,在采用多模态数据测评深度学习的发生及其程度时,多模态数据仍存在异质性差距、数据建模缺乏精确度、常态化评价开展困难、数据安全和伦理道德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亟需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