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1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2.
要把消息写好,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除了在宏观上、在领导体制上、在外部环境上予以重视外,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还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转变认识,在自己的采写技巧上下一番功夫。没有政治敏感难以写出好消息为什么消息不被人们重视?以为消息的写作很简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要把消息写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它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获首届现场短新闻竞赛一等奖的作品《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就是这样一篇好作品。文章讲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11月13日的一次会见外宾的活动。如果按照一般…  相似文献   
93.
节日里看了一个关于中学生组织课外文艺活动的电视报道。看得正带劲,没想到一个话筒伸到一位拉大幕的同学面前:“你感到拉大幕这件事与其他同学相比低贱么?”——这位记者怎么这么个水平!——家人在一旁忿忿不平,我的耳根顿时红了,为我的这位小同行而感到羞愧。我真担心记者的问话刺伤了那位同学的自尊心或对他的行为产生误导。还好,拉大幕的同学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屑于回答,我不清楚。值得庆幸的是,回答者精神饱满地说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己参加社会活动所受到的教育。 后面的节目我不知演了些什么——那位记者的话筒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动。 记者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它要求记者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人在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时,为了保证采访有效,决定四不问:纯粹礼节性的问题不问,观众能够猜出的问题不问,过于宽泛的“大”问题不问,别的记者问过的问题不问。结果使萨翁乐意接受采访,报道也出了新。关于提问的艺术性还有很多很  相似文献   
94.
美国报纸的评论体系大体上包括了。Editorials(社论)、Op-Ed(社论版对页)、Columnists(专栏章)、Readers’Opinions(读来信)四种主要形式。其中,基于社论重要性之上,整个社论版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和心脏。它在解释问题、引导舆论和提供信息并使读得以就当下议题做出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国人对社论的重视程度从社论的发表数量上也可窥斑见豹:《纽约时报》几乎  相似文献   
95.
随着社会主义巾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新闻出版业飞速发展,化市场空前繁荣。各种新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来几家大的行政机关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出现了n化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一些老牌的大报礼也不甘示弱,不断改版扩版,增设专刊、专版、周末版,派生子报,组建报业集团。新闻传  相似文献   
96.
汶川8级大地震,是一起典型的属于自然灾害性质的突发事件.对于媒体来讲,突发事件因具备广泛关注度,且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经常会成为重点报道的题材.  相似文献   
97.
当下新闻评论整体繁荣的形势,得益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交流,得益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也得益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不懈实践。今日看似水到渠成的新闻评论盛景,是由新闻评论学术界与实务界闯出来、干出来的。  相似文献   
98.
99.
<正>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还是一个禁区,突发事件爆发了,媒体往往畏畏缩缩,或是不报或是推迟报道。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态度和做法是不正确的。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地域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快,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对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想捂是捂不住的。事情发生了,即使我们的媒体不报道,大道不通小  相似文献   
100.
(一)现在有不少文章在写如何用编辑的目光采写好新闻,如何用记者的敏锐编辑好稿件──都是讲的角色互换,提高采访和编辑质量问题。这种心理位置的互换,有利于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来对待新闻报道的采写和编辑,正确地评价别人的工作,加强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融洽,有利于新闻业务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提高。本文想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的经历,谈一谈另一种换位或者说是另一种思考,即用理论的目光审视新闻。这样做,或许对编辑、记者都会有好处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向公众传播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