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70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21.
探讨知识整合方式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整合方式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知识存量和情境整合两个中介变量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模型。模型显示,知识整合方式与创新能力之间是一个正反馈的系统。企业创新能力成长阶段与各整合方式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匹配,创新能力的成长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2.
当代服务业创新特征初探:基于四大创新调查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创新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制造业,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和统计数据支撑.译介了国外四种大型服务创新调查结果,并以此为基础,综述了当今发达国家服务业创新的十大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3.
完善我国区域服务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要介绍国外服务业创新政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四维普适政策体系分析框架,并以天津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服务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状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区域服务业创新政策体系的五个路径。  相似文献   
124.
吕文娟  和金生 《情报杂志》2013,(1):154-159,172
从知识类生物模型出发,分析了知识发展的本质规律,丰富和发展了知识的类生物属性,提出知识基因论是知识类生物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知识基因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将企业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基因指导知识体形成和知识体作用于客观对象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基因的角度,深入探析了组织创意形成的知识基因发酵过程,提出了企业创新中知识体形成的两条路径以及企业创新的两种类型,并用知识基因理论对两种类型的创新的本质特征与发生条件进行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25.
教育涂层是教育机制用证书、奖励、称号等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修饰,表征受教育过程的终端结果。教育涂层是象征符号,标注个体获得教育机会和社会征用机会的价值与效用,具有社会、资源、岗位、利益的可通过性。现代教育的涂层化是社会涂层化的表现,教育涂层与社会涂层相互迎合,形成相互表征的关系,教育涂层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涂层技术,是普遍化的教育层级再生产机制。教育涂层象征资本的再生产效用,导致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追逐教育涂层,教育竞争表现为对教育涂层的竞争。教育涂层导致教育的涂层化,教育涂层化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形成了现代性教育的内卷状态。  相似文献   
126.
127.
言说有度     
中国教育学界有不少非常著名的演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辞藻华丽,结论空泛,是他们共有的特征。我在这里不用讳言,不少演讲者缺乏辩理精神,他们演讲的内容空虚,思想贫乏,结论缺乏理由,貌似正确,却经不住道理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8.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巨大变化,企业间旧有的竞争模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演化为网络层面的对抗与合作.与此同时,在技术复杂性和企业技术专业化两个趋势的相互作用之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开放与外援化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对外寻求的知识网络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新渠道和载体.作为知识网络构建的组织形式,知识联盟必然存在,并将在合作发展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9.
国民是附属于国家的概念,它是在国家立场对人的规定,所包含的教育意旨就是培养对国家及其政制效忠的国民,国民获得的是工具性的训练。公民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身份,蕴含着按照公共价值原则而行动的伦理精神,表现了通过关照公共生活实现卓越人格的可能。公民品质既摒除驯化的奴性,也摆脱自我中心,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促进公共福祉。公民作为规范性概念,表达了符合人性尊严的人格理念,符合教育的理想。教育培养人,就是培养理性成熟、能力卓越、公共品质高尚、个性健全的公民。把公民作为教育培养的人的理念,是中国教育进行人性新启蒙的方式与契机。  相似文献   
130.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