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高校学报对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也无庸置疑,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着学术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探讨学报陷入困境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将有助于高校学报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一、综合性:高校学报陷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有二百一十余年的期刊发展史,但一本刊物办得好或坏一直只停留在编者、读者“心知肚明”的认识层面,始终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期刊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3.
钱荣贵 《情报科学》2007,25(9):1299-1301,1397
国内“核心期刊”的遴选,存在着体系众多、名目纷繁、“各自为政”、资源配置交叉重复等问题,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导致了人们认识上、使用上的某些混乱,负面效应滋生、蔓延。因此,整合的基本目的不是为论文评价提供硬性工具,而是为了规范遴选市场,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遴选质量,有效发挥“核心期刊”在学术研究、期刊馆藏、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选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规避“核心期刊”引发的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实验教学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而且其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特点挖掘其潜力,使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旷世奇书《吕氏春秋》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出,百家争鸣,涌现出一系列堪称中华元典的典籍.这些典籍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精神之基,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提供了丰赡的选题资源.秦相吕不韦在政治上多为后人诟病,但其主编的<吕氏春秋>确是一部"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的旷世奇书,也是先秦编辑史少有的编著分离的经典样本,其中蕴藏的编辑思想,是不该湮灭无闻、少有问津的.  相似文献   
16.
编辑规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制约编辑规律就是编辑三元(作、编、读)化结构之间相互制约矛盾运动的规律。同化和顺应是其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化结构间的差异性是其制约运动的内在动力。这种差异性的普遍存在,也决定了化制约编辑规律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对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编辑活动均起决定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考古发掘中原始陶符的不断出现,为我们探求编辑思想的起源提供了某种可能。丁公陶文反映出先民联符成篇、整齐排列的质朴的编辑意识,而龙虬庄陶符则反映出图符互补的朦胧的编辑审美观。从某种角度说,汉字繁衍史就是不断对部件进行重新组合的历史。这种组合思维方式,与后世编辑活动中纂辑、组构思想一脉相承。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字编辑的存在,才推动着文字演变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有很强的累积性,对其学术价值的鉴定,有时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评判,因此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更需要同行专家的介入。  相似文献   
20.
读者接受与编辑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系统研究是整个编辑学建设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编辑系统原有的三元序列“作-编-读”更新重组为“读-编-作”的趋向已日渐明显。对读的本接受过程进行深入考察,将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读本接受过程,实质上是本蕴含的化价值的实现过程,这种实现首先是在读“心的层次”上展开的。尽管社会科学本和自然科学本,其“解读空间”大小有别,但由于读“期待视野”的不同,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读的差异性。就学本而言,其意义的生成不是单方面由作创造的,而是由读和作共同创造的。考察读的本接受过程,对编辑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编对本的选择。编应根据时代需求、社会需求、读需求选择先进本、原创本和精品本。二是编对编辑手段的选择,包括对编辑技术、编辑辅以及编辑组构方式的选择。具体采用何种编辑手段,应从引导读接受的角度出发,视本的思想性、时效性和可读性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