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3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教育   5898篇
科学研究   1470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687篇
综合类   632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9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640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717篇
  2010年   708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655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意义] 探究构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策略,回答什么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什么样式,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策略,解决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拓宽视野。[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梳理和分析图书馆发展历程,指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误区,提出建设策略。[结果/结论] 提出构建智慧图书馆五大策略,即整体的目标分析与设计;从数据到大数据;多元数据的融合;协调合作与分步落地;创新环境营造。  相似文献   
72.
目前,学术界多开展引用动机和引文功能的相关研究,但对于引用偏好等引用行为却关注较少。基于Taylor的信息使用环境理论,本研究采用参考文献分析方法,全面揭示了施引者引用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将信息使用环境理论中的前三类要素分别通过学者特征、组织环境及论题进行定义,采用参考文献分析法提取第四类要素;随机抽取论文样本,针对上述四类特征进行编码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施引者引用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学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学术年龄、职业角色、职称、所属机构的类型和层次以及所从事的研究主题和类型,都能对质量、语种、数量、信息资源类型、论文新旧的引用偏好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信息使用环境理论和参考文献分析法在引用行为研究中具有适用性。表4。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73.
期刊评价中文献老化理论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探究生存分析法在学术期刊评价上的应用,在理论上 克服了因领域差异导致的壁垒,并选取CSTPCD中30家中文物理学科期刊作为样本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论文 被引时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物理学科文献老化规律,并选取样本期刊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期刊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4.
朱强  陶华  常宗强 《出版科学》2018,(1):106-109
为了研究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产出状况,了解中日印韩四国近五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Science,CNS)论文产出以及国际地位变化,利用Web of Science统计2011—2015年中日印韩在CNS论文产出情况和国际地位变化.研究发现:我国与日本并驾齐驱,并大有赶超日本的趋势,二者约占四国论文总数的80%;印度和韩国仅占20%.国际排名则中日较为靠前,期间中国增长最为迅速,印度和韩国保持相对稳定,日本增长最低.我国2011—2015年CNS论文产出增长势头明显,相关系数呈正相关,并在2015年全面超越日本并进一步拉开差距,在四国当中首屈一指,但以后可能进入一种新常态模式,为此提出两点建议期望能保持高质量论文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75.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English learning reform in China,the role of English has increased than ever before.Dual language immersion(DLI)programs,as a new way to offer both languages and content instructions,will gradually take place of traditional English learning and become a new tendency in China.The attitudes of related groups toward the DLI programs are very important to its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first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and then analyze the attitude toward DLI programs,includingones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to find out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DLI programs.  相似文献   
76.
Code-switching,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consists of alternating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bilinguals ’discours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examined in its oral production. For over three decades, much at...  相似文献   
77.
防暑降温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埠前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生活为对照,通过对近代上海市民夏季生活中防暑降温行为的分析和考察发现,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引起了人们夏季防暑降温在服饰、饮食、居家、户外活动、物用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变化,并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8.
协同导向是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政策文本协同和政策制订协同两方面.在政策文本协同方面,通过梳理历年来体质测量、体育、教育、校园卫生和营养等方面的政策演进过程,发现其体现出较明显的健康促进导向作用.在政策制订协同方面,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外,社会组织和社会精英人物也都积极参与政策制订,形成了国家政府部门和各界参与的有机融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亦面临类似问题,可借鉴美国经验,注重体育与营养政策的协同作用,注重跨界政策制订主体的协同参与,强化学校和社区等场域的协同连接,凸显学生校园营养行为的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79.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in na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eld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eophysics, astrophysics and astronomy. Although G was the first physical constant to be introduced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o measure accurately so far.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eleven 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have been performed, and the latest recommended value for G published by the 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DATA) is (6.674 08 ± 0.000 31) × 10−11 m3 kg−1 s−2 with a relative uncertainty of 47 parts per million. This uncertainty is the smallest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ODATA recommended values of G; however, it remains a relatively large uncertainty among other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y of the G measurement, and introduce eleven values of G adopted in CODATA 2014 after 2000 and our latest two values published in 2018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