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43篇
科学研究   354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3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在我国是否可行以及有无必要开展这项业务,文章从商业银行、住房削度、投资工具和证券化条件、房贷规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2.
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离不开城市治理。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是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问题上,英国经历了一个从自由放任、城市自治的混乱无序的状态到政府通过立法干预、依法治理的转变过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反映出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和在城市治理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长期工作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技术水平也高低不同。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却惊人类似,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住房设施简陋、环境差,同质性强,居住模式以集体居住为主,居住伙伴多为同伴民工,家庭形式居住的农民工只占23.3%。尽管居住方面处于绝对剥夺状态,农民工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仍然表现出中度的满意水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选择的参照群体为同类民工,而且认同当前的市场分配逻辑。但是当结果公平分配原则被他们更多认知的时候,他们的相对剥夺感会极大提升,由此产生的后果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4.
刘鲁齐 《中国培训》2006,(11):35-35
一、创造硕士研究生成长的硬环境针对国有企业受政策和条件限制,硕士研究生难引进、留不住、适应期长的特点,加大在我公司内部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济南钢铁公司在培养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确保每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费用,在学习方面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能进校学习的尽量进校学习,不能进校学习的尽量安排业余和工作时间结合的形式学习,确保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和培养质量。在住房分配中,制定了多项向硕士研究生倾斜的加分优惠政策,硕士研究生基本保证有一套住房。在学习期间,保证工资奖金不受影响,职称评聘不受影响。在“…  相似文献   
35.
按照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吸纳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是实现学校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把民主管理细化到学校  相似文献   
36.
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的重要举措,为加大“夹心层”群体的住房供应规模,减轻政府土地与财力等资源投入的负担,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供应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将城中村与园中村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供应体系.通过房源选择、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等形式盘活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的存量住房,解决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困境。  相似文献   
37.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夹裹在国家住房策略调整下的河南城乡住房政策也走过了40年的探索实践。回望城乡住房政策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福利分房、住房市场化、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强化住房保障等阶段,农村住房建设则主要以宅基地管理的变化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农村发展战略为依托。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住房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都获得了显著改善,住有所居、安居宜居始终是城乡住房民生事业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38.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社会各界正积极探寻其建设模式和实施策略。EPC模式具有减少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矛盾、缩短建设工期和节约投资等优点,将其应用到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阐述EPC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EPC模式的结构设计思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9.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民生废举、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开发给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人民住房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主旋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0.
针对我国楼市的现状,应该以市场为主导,采用经济杠杆的手段来稳定楼市。在规划保障性住房时,既应该点面结合、科学分布,使入住者安居乐业;又可以把保障房当一蓄水池,通过行政引导,还住房以居住为本的属性,以利于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