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报刊英语中使用借代与提喻两种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其新闻特征,更加促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联想。本文通过对报刊英语中借代与提喻两种普通而特别的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力求将其联想特质和表现特点理清,为深刻理解含义和恰当转换翻译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2.
比喻三辨     
比喻与比较、借代、比拟三者容易混淆,比喻与比较的区别在是否符合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比喻与借代的区别主要是弄清借喻与以特征代本体;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可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93.
“青云、青霞、青霜、青霾、青霭、青雾”是一组反映自然现象的词语,主要辞书都认为其中的“青”是颜色词。依据“青”在古汉语实指四种颜色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说有误。运用借代引申及组合同化这两种词义衍生的方法,可以得出此系列中的“青”指天。  相似文献   
94.
换称就是借用一个具有某些家喻户晓的特点的专有名称,来代换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普通名称;或者,借用一个能体现某一专有名称的特征的普通名称,来代换该专有名称.换称主要有两种借代模式,其代体的主要渊源是西方宗教、历史和文学,换称与转喻十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恰当地使用换称,能达到多种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5.
借代是汉英共有的词格.汉英谚语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手法.所谓借代,即以甲事物的名称取代与其密切相关的乙事物的名称.它形似比喻,却又不是比喻.它的基本点是本喻体的相关性,而比喻的基本点是本喻体的相似点.汉英谚语中的借代通过巧妙的名称替换引起读者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具有形象描绘的作用和诙谐幽默的谐趣.其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对此做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6.
借代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就形式而言,它具有七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意义而言,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做到对它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97.
横跨两个世纪的借喻与借代的异同之争,掩盖着三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一是比喻的相似性与借代的相关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而非语言的属性,体现在思维中,则是一个求“真”的认识论或认知心理学问题,而非语言学问题;二是修辞学的研究客体≠研究对象,二者应有明确的区分;三是修辞内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辞格层次的复杂性,故应对修辞规律(广义辞格)、方法技巧(对辞格的能动把握)进行清理整顿,以建立有序的类聚系统。  相似文献   
98.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借代含义的界定,并与其他相近辞格的对比,把《左传》中借代方式分为三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替本体、具体代抽象,举例说明各类,从中可以看出借代这一辞格能使文章简洁明了、有趣味且可以加深对句意的表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0.
李长华 《山东教育》2013,(Z2):93-94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陆续在教材中发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探究。下面仅举几例:例1《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在学习鲁迅的《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很多学习资料和网络上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一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为借代。我感到纳闷,这明明是借喻吗?借代和借喻虽然有相似点,都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