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4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张怡 《现代语文》2008,(6):26-28
"情景交融"是李煜词作的一大艺术特色,亦是他词作的主要艺术魅力.纵观李煜三十余首传世之作,里面有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也有借景抒情,发弦外之响的;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更有因情造景,景为情生的.除此之外,李煜还运用正面烘托和反面映衬的方法,或以悲景写悲情,或以乐景写哀情,总之,李煜词的情景妙合无垠,堪称神笔.  相似文献   
22.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不论什么体裁、题材,所着力的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借景抒情.  相似文献   
23.
诗歌阅读鉴赏为高考必考内容,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高考阅读鉴赏试题过多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从何入手去品读赏鉴。从何入手呢?我以为应着重以下十一个方面。1.从作者入手。诗言志。从作者入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  相似文献   
24.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相似文献   
25.
何君丽 《科教文汇》2010,(16):57-57,7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意境创造方面不自觉地运用了尚未形成的诗画理论,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意境。本文就《诗经》在意境方面运用的寓实于虚、借景抒情、回环往复等方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26.
诗歌是人们借以抒情的最古老而又最常见的文学体裁,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抒情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相似文献   
27.
<正>诗歌是人类祖先最早的声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从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如果说诗歌的外在形式如同一个建筑的外观,那么它的内在特征则是这个建筑的内部构造。  相似文献   
28.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29.
徐进标  乙常青 《初中生》2009,(11):27-28
阅读古诗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诗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之中,我们往往能明确诗词的类别,进而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  相似文献   
30.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团,以讹传讹。在此,谨对这三种极易混淆的抒情方法加以赘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