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关于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陶行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放,解以来教育界一直有争论,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解放初期,会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看作是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翻版”,以致批判杜威时株连了陶行知。就是在“文革”以后,也还有文章说:“'生活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2.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国情理论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就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起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道路开始起步.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的立宪修律形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阶段.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中国的近代法制却始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4.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从此开始了。但是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总有人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少,党成立时绝大多数党员是知识分子,党是由李大钊、陈独秀等几个学者搞起来的,从而否定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对此,蔡和森同志于1926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相似文献   
105.
2002年4月制订的《历史教学大纲》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调整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该部分中所包含的海关总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害.不属于“经济势力入侵”。因此.对于《大纲》所规定的不列入考试范围的条目。其内涵与教材题目相近的节、目不尽相同的情况。也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6.
(一)整体知识结构图示 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火烧圆明园、俄国强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07.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Q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与卑微的命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特有的典型形象。而正是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看到被侮辱、被扭曲的无数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08.
今年我们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比赛,我参加了评课工作。一位高三教师上的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的复习课,在课堂上,这位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个问题是“本课测评”的课后作业.教师找了好几位学生来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政治方面的主权丧失、  相似文献   
109.
李秀娟 《考试周刊》2012,(64):20-21
人性的悖谬、残忍、荒诞、疯狂,构成了《雷雨》这出话剧的情节氛围。在人性的非理性的发展中,我们窥探到中国“五四”前后三十年代历史的劫难在人物性格上的深刻烙印.阶级地位的不同所带来的血亲对立,以及人们对爱情的呼唤和建立在原始欲望基础上的非理性狂热。它向我们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闷、荒唐、腐朽和罪恶。学习《雷雨》,我更为关注的是这畸形社会中的一对畸形“母子”——繁漪和周萍。他们之间的这场不伦之恋,就像一盏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他们的灵魂,也噬啮着读者的心。正如曹禺先生所说:“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周萍和繁漪就是挣扎在这口井里的“可怜的动物”。他们一个懦弱胆小,悔不当初;一个执着叛逆,死不放手。对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命运背后的历史,我们只感到苦涩,不尽的苦涩。  相似文献   
110.
孙淑丽 《兰台世界》2013,(16):127-128
<正>一、冯桂芬思想的历史背景冯桂芬(1809—1874),在1840年他31岁时考中进士,也是在这一年英国开启了武力打开我国的大门的侵略历史。我国开始从封建主义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深深地刺到冯桂芬的心,在他的著作及言论中表述了对这种历史巨变的看法,从更深的层次来剖析这个社会。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