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对汉语中“什么”反诘句的表达形式,并对其表达的语义进行深层分析,以利于留学生对“什么”反诘句用法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2.
杂文家独到的思想气质往往导致杂文撰写中的逆向推理的方式。这种推理的形式,其一是对现成认识的反诘;其二是对寻常观念的反叛。逆向推理不是一味地顶撞,不是无理谬三分,而是顶撞了对方而言之成理,又使对方不得不折服。  相似文献   
23.
历时演化平面上,"莫非"有两条演化路径。路径1: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副词"非">范围副词。魏晋南北朝,统括副词形成;宋代,限定副词出现。本路径的词用频逐渐降低并于现代消亡。路径2:揣测副词"莫"+否定副词"非">揣测副词>反诘副词。元代,揣测副词形成;清代,反诘副词形成。本路径的词用频呈基本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4.
潘振嵘 《数学教学研究》2003,(4):43-43,F004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遇到障碍喜欢请教老师 .这时 ,教师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障碍的原因 ,矫正他们原有认知上的偏差 ,充实、完善他们对问题分析、发现、创造的过程 ,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以此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 ,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但是 ,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仍常看到一些教师“释疑”时 ,常常只局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 ,甚至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全盘托出 .表面上看 ,似乎也很“完善”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无形中简单地否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把“释疑”变成了一种“灌输” ,…  相似文献   
25.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出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墨子、苟子、孟子、王守仁、朱熹、王廷相等人对启发教学的深刻的理论阐述,并对他们采用的启发方式进行了分类概括。  相似文献   
26.
晚唐五代时期的禅宗文献《祖堂集》中疑问代词“什摩”可以用于反诘,具有否定功能,“什摩”的反诘用法已开始多样化,且基本上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比较,“什摩”的反诘用法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并不十分丰富、成熟。  相似文献   
27.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