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353篇
科学研究   218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374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21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511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704篇
  2010年   679篇
  2009年   615篇
  2008年   733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离骚》意象美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对“花草”、“男女”、“媒鸟”、半神性心灵归依型人物、神话等意象系列的研究上。对过去十年《离骚》意象美的研究情况加以梳理和评述,并探析《离骚》意象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理解审美创造的实质,就需对审美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初始阶段是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的出现,实现阶段是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象的形成,物化阶段是创造技巧与审美创造的完成。此三阶段是递进的,又是综合交织的。任何简单的理解,都不利于把握创造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本分析了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和信任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在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尘世中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阐述了唐人意象创造的理念是:主体与客体的契合;形与神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自然与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实体与虚拟馆藏资源中多层面揭示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如何将实体和虚拟馆藏中现代文学资源进行归纳和综合,提取词的多种意义,分析意象、引申和感情色彩,揭示文本的多层面,从而加工成数字资源和文本检索工具书,以便提供给读者作选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金晨晨 《视听》2018,(11):78-79
《光荣的愤怒》与《烈日灼心》是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但其中姓名意象的巧妙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姓名意象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凝结着多层叙事意义,彰显创作主旨。《烈日灼心》中的"尾巴"意象糅合着父爱、赎罪双重寓意。《光荣的愤怒》中的熊姓意象既暗喻着熊家兄弟的凶残与贪婪,又是阶级斗争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