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吴雁 《青年记者》2013,(8):23-24
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与早期符号互动理论重点强调"符号"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关  相似文献   
22.
在以往有关梅洛维茨和戈夫曼的情境论的中文文献中,对于二者的相似性和延续性方面的强调较多。本文通过对二者情境论的比较发现,梅洛维茨对戈夫曼的延续并非那么密切,二者无论是概念的定义,还是论述的原理、重心和特性,以及理论的来源和归属都有所不同,前者偏向符号互动论脉络,后者偏向技术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2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润滑剂,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戈夫曼的"拟剧论"对于师生间的交际互动具有指导作用。"印象管理",打造第一印象,做好日常印象管理;"前台"与"后台",树立教师的一贯性,关注学生的"后台"核心区域,关心爱护学生学习生活;"面子"概念,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维护学生"面子",尊重、鼓励学生发展,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用真诚和爱心去浇灌,用行动去感染,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4.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的日常交往和社会生活是按角色要求进行的"表演"行为。媒体人也是一些"演员",他们需要按照剧本的设计、舞台的特点,遵照导演的要求进行表演。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平台的传播活动,是媒体人根据媒体定位,按照其职业  相似文献   
25.
人际交往方式对人际互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戈夫曼借用一系列舞台表演的概念来分析人际交际过程,为研究微观的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着重分析了戈夫曼理论中提及的诸多概念,并且对戈夫曼理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2015年4月18日,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纪念日。不少学者撰文反思万隆会议的时代内涵,探讨了亚投行和丝路建设的推进和万隆精神的关系1、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合作趋势的意义2、万隆会议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3、万隆精神与维护和巩固国家主权平等之间的关系等4。作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建构力量的新闻媒体也以评论的形  相似文献   
27.
张文娟  朱颖颖 《传媒》2020,(1):45-48
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视听时代,在5G的助力下,短视频将成为最主流的信息传播方式。2018年,Vlog作为短视频的一种新样态受到热捧,从时长、技术、包装、内容、用户等五个方面丰富和拓展了短视频的外延。但从传统短视频到Vlog,其内涵未变,皆是技术、资本、娱乐三重驱动下碎片化影像的展演、互动与陪伴。  相似文献   
28.
论戈夫曼     
埃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他运用"人生如戏"的拟剧理论来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所探讨的是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戈夫曼注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具体的文化语境之中去考察社交背后的潜在形式与逻辑秩序。戈夫曼关注社会的微观层面,他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理解今天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29.
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戏剧理论引入到社会生活中,为研究微观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着重分析戏剧理论中提及的诸多概念,并运用戏剧理论解释了当前教学情境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今师生交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周湘鄂 《编辑学刊》2023,(1):116-120
源自二次元文化的“人设”概念在网络环境不断被放大,从演艺明星争相经营的“吃货”“学霸”“富贵花”再到商业机构炮制的“古风少年”“恩爱情侣”,网络“人设”正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力,既而攫取经济利益。网络“人设”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殊属性,并在自我“印象管理”、新媒体平台加持、符号消费引导以及泛娱乐社会氛围共同影响下持续走红。文章通过引入“人设”概念,探讨网络“人设”传播的特点、动因以及效果,以期对网络“人设”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