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1.
车淼洁 《东南传播》2011,(10):61-63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引导凯瑞理解“传播是什么”,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启发凯瑞理解“文化是什么”,凯瑞将两者打通得出“传播就是文化”。只有理解杜威和格尔茨的相关思想以及它们分别对于凯瑞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传播为什么就是文化”。凯瑞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整合并拓展而成的传播仪式观,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整合过程都给人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有关梅洛维茨和戈夫曼的情境论的中文文献中,对于二者的相似性和延续性方面的强调较多。本文通过对二者情境论的比较发现,梅洛维茨对戈夫曼的延续并非那么密切,二者无论是概念的定义,还是论述的原理、重心和特性,以及理论的来源和归属都有所不同,前者偏向符号互动论脉络,后者偏向技术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3.
从非媒介中心视角出发,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傣族恋爱方式变迁过程中的电话使用及其意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电话与恋爱方式变迁并非是简单的前者影响后者的因果关系,电话构筑当地恋爱方式变迁,反过来恋爱方式变迁也对电话使用进行本土性塑形;电话在当地恋爱生活中的使用,具有家庭地位、个人身份以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本土特征和象征意义;电话使用的某些变化,也反映了恋爱方式被媒介化以及媒介被生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