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联章词作为一种特殊词体,从唐五代民间传唱到文人笔下历经流变,其风貌品格在北宋词坛上别开生面,至欧阳修联章词更加文人化。欧阳修联章词题材虽多为咏物、记事、抒情常见之类,但描物之笔极为细腻,篇章布局暗藏巧思;叙事写法不落窠臼,尽显联章体式之胜;抒情用笔惯用渲染,情绪反差对比强烈。欧阳修联章词体式上虽可见前人痕迹,但从名篇组词《渔家傲》中亦可见其翻陈出新之才,标新领异之资。  相似文献   
22.
康雍乾时期的满汉政策、科举政策、文化压制政策等,使满清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同时也给18世纪的文化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考据学的兴盛,理学的衰落,佛教、道教的进一步世俗化,三教合一的最后完成,构成了18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而18世纪的文学精神也就在这一背景上得以突显。诗词对情感因素的强调,古文的义理中个性因素的逐渐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化,戏剧的案头化,都是18世纪文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3.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剧本形式、音乐体制、组曲方式、用字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演剧特性及艺人的参与.<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经过艺人改编的通俗演唱脚本.对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校勘整理,历来皆以明代版本为标准,趋向于典雅的文人化,这种倾向恰与元刊本的文化特征相悖.校勘元本,应尊重其原貌,少校改,多注释,并开辟元本的通俗文艺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24.
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是最早的、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的文人步虚拟作。北朝道教思想的流行、周武帝发动的抑佛崇道运动及由此造成的弥漫朝野的道教气氛和道教典籍的大量出现是此组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虽然借用了道曲步虚的形式,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浓厚的文学色彩使之具有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25.
中国绘画美学在早期比较重视绘画本体表现语言的客观性标准。宋代,文人阶层势力膨胀,开始影响文学以外艺术门类的美学标准,文人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在文学、诗歌的美学理想和标准,另一方面也将文人文艺美学标准逐渐应用于绘画领域,文人的诗歌美学与绘画原有的客观性美学标准冲突起来。文人利用自身在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极力宣扬文人理想的绘画新美学,并逐步排斥客观性绘画美学标准,最终在美学标准上和绘画实践中都使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个过程就是文人诗歌美学对绘画美学的文人化改造。  相似文献   
26.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长期以来由于硕儒巨子的参与,逐渐形成了高度文人化的倾向。这样,所谓的书卷气也就自然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化境界。一般来说,它在情感上表现为不急  相似文献   
27.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28.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身为女性的李清照在男性垄断的词坛上一枝独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打通了闺阁女子与文人社会的壁垒,寻求到了与宋代文人社会雅文化间的某种契合,因而能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并进而远播流传。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文人化倾向,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其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29.
李渔的话本小说是对宋元以来传统话本小说的改造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入话”与诗词俗赋的改写;二是在内容上表现为文人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从道教史的角度追溯了“步虚词”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起源,重点论述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的内容与特色,指出了文人改造“步虚词”的实绩,即在继承传统“步虚词”的宗教形制外,融入了文人自身的意识理念与价值评判,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