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篇
  免费   5篇
教育   2308篇
科学研究   66篇
各国文化   50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61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2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一、神话于屈原创作的意义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典籍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2.
孔稚圭《北山移》中的“周子”其实就是周颐。佛道之争的矛盾冲突使孔稚圭有了写作此的动机,但是其道学的家学渊源使得这位身浴老庄玄风的仕途中人在写作倾向上有了极为独特的风格,这就是道家普遍的“遗貌取神”的学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73.
张承志的精神追寻与精神困惑始终相互交织在一起。通过梳理出其创作的轨迹、不变的因子及终旅中的得与失,可以发觉诸多矛盾性因素,新的提升与新的局限并存,可以感受到物化时代精神追寻的艰难。  相似文献   
74.
在中国当代坛上,张承志、北村以他们作品中含有较多宗教因素而给中国当代学和当代人语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不过,如果从“学性”的维度上去审视,他们的创作却似乎有着不少的弊端。本主要从宗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就两位作家的精神诉求对他们学创作的内在影响作了考察分析,从“学性”之维尽量客观地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评估,并就宗教与学的内在结合上提出了一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5.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学创作中思维形式的应用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传统的写作观念总是认为文学创作只单纯地应用形象思维就可以“立象以尽意”,而忽视了形象思维以外的其它多重思维形式互相参与的重要作用,这给文学创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和偏颇,导致许多文学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强调文学创作中多重性思维参与特征不仅是一种思维观念的更新,而且也是现代性对文学创作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6.
背景、内涵、外延是正确阅读,理解的三个关键性要素,背景影响写作素材的获得和作品的思想情感,同时,背景又具有偶然性和双向性特点,间接内涵是作品巨大魅力之所在,它具有单一和复合两种形式,把握外延的尺度是正确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清代编纂词选蔚成风气,词选的编纂大多有着强烈的转变风气的意识,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如实反映唐宋词或清词的创作面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做到认真、务实、负责,从原作的校勘到词调的考证、词人里爵的还原都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78.
文艺中的团圆主义模式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种世界文学现象。这一模式总是关涉着比较强烈的伦理主义倾向,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借助文学方式从伦理上重建世界秩序以实现至善愿望的反映。从肯定性的一面来看,这一模式至今不绝的生命力,既源于其植根于文艺创作的本性和人生不完善的基本处境,也因为它能够给人精神上以安慰,道德上以满足,情感上以滋润,感觉上以适意,心理上以平衡,从而具有一定合理的社会价值和心理而难以轻易地否定。  相似文献   
79.
本文旨在探究周邦彦词的艺术技巧,从体物、用典、声韵、铺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溯源别流,具体地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80.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莫言热",在这股热潮之上,我们要理性地发掘其背后隐含的对当下作家梦的实现与中国当代文学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启示,让"莫言热"带动"文学热"。一方面,正是文学梦的确立,促成了莫言主体的确立、创新潜能的释放及其社会担当的实现;另一方面,对莫言文学梦的观察需要回到莫言创作的时代语境中去,联系多种文化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