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篇
  免费   1篇
教育   851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朱熹性好游山水,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过程中,领悟客观物体的理性,从而动情惬趣,涵泳其道学精神。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以游芦峰、百丈山、云谷、武夷山等地为主,其写作手法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2.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之久 ,发展成熟了宋代理学 ,也使武夷山因此而成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 ,什么力量促使朱熹能长居于此 ,著书立说 ,传授生徒呢 ?本文仅就朱熹与道教 ,朱熹与武夷山的深厚渊源作一初略探讨。  相似文献   
23.
朱熹和王阳明都非常重视蒙养教育,在蒙养教育观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在:重视德行教育、重视教学的刚性和规范性、读书贵在精熟、德育与日常生活融合。不同点体现在:朱、王的蒙养教育观分别体现了“道问学”和“致良知”的不同学术旨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比较二者蒙养教育观的异同,认取传统教育价值,一是重视立德树人;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三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24.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怀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5.
“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它源于孟子,经过东汉赵岐与北宋孙炎的丰富和发展,成熟于南宋朱熹。朱氏认为“逆”是一种复杂的等待方式,“以意逆志”既是一种诠释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以意逆志”的运用,解决了很多经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6.
27.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表现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如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对当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种种影响.了解和分析朱熹的教育思想,探讨其教育思想的根源基点,教育方法的意义所在,会使人们对朱熹的教育观有一个客观和真实的认识,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8.
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朱子语类》中挑选了12个口语词汇加以考察.旨在为《汉语大词典》和诸种近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修订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29.
<诗集传>是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其中贯穿着他的"劝善惩恶"的诗教观.特别是在婚恋诗的评注中,朱熹阐明了他的爱情婚姻观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夫妻之间,德重于貌;夫妻之间不能留于宴昵之私;对自由恋爱的反对;要求女性贞静.这些爱情婚姻观与他节欲主义的理欲观及对持敬的修养方法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