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口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历史连绵不绝,杰出人物(历代帝王、文臣武将、民间人物)灿若星河,每个杰出人物都与一段或灿烂或沉重的  相似文献   
102.
当初,曾任吏部尚书的唐俭非常受唐太宗的器重,每次举行盛大的宴会,只要唐俭还没到,就不开席。可后来,太宗对唐俭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曾经派人对他恶狠狠地说:"不要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就杀了你。"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如此冰火两重天呢?唐俭受到重视并不奇怪,因为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他屡出奇谋,屡立奇功。  相似文献   
103.
论文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角度,对《西游记》的作者变迁、文化原型等进行了解读,进一步阐释了《西游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同时点出了李世民与《西游记》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胡桂勤 《新作文》2013,(6):35-38
笔者作为一名有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平常既经常批改学生作文,也曾多次参加各种类型的考场作文阅卷。在这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现在大多数学生由于视野的狭窄、生活的单调、积淀的匮乏、思想的缺席等诸多因素,作文中常常出现干瘪空洞、矫情乏味、平庸落俗、人云亦云等"硬伤"。本文基于作文教学的序列性、有效性理念,针对学生习作的常见"硬伤"开出了几剂诊疗刷新的"处方",虽不足收妙手回春之功,但求抛砖引玉,给同学们以前车之鉴,让同学们以后作文时这些失误不再有。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从民生的角度分析李世民的治国方略,认为民生是李世民治国方略的重要视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等治国方略,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民生精神和民生理念。  相似文献   
106.
地点:黑龙江省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多媒体教室授课班级:黑龙江省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八)班授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的简单道具(一个花瓶、一卷被子、几件衣服、一盒象棋等)。  相似文献   
107.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04,(12):43-43
皇帝对围棋的褒扬,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太宗的棋诗还引来弘文馆学士许敬宗、刘子翼等的唱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围棋诗歌的小高潮。上行下效,唐代围棋的繁盛,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08.
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帝宝座,接着就是辉煌的“贞观之治”,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一俊遮百丑”,于是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是“被迫的”、“自卫的”、“正义的”看法就将人们困扰了千余年。  相似文献   
109.
正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守岁"活动由来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守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守岁赋诗情画意。南朝梁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守岁长至天晓的欢乐情景。很多"守岁"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一些民俗风情.读来生动形象,让人向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一首《守岁》  相似文献   
110.
正01"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