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644篇
科学研究   10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19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常说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在学生进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时,有的学生观察到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有的学生却观察到品红溶液的颜色先变深而后才逐渐褪色。  相似文献   
102.
测定不同条件下金樱子提取物溶液的粘度变化,对其流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樱子提取物溶液为"非牛顿流体",其粘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浓度达到1.4 mg/ml时成凝胶状;该溶液在碱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耐盐稳定性和抗降解性能;冻融变化使该溶液的粘度有所增加,且冷冻处理后的效果更明显;苯甲酸钠、微波等...  相似文献   
103.
以选考和模拟试题为情境素材,结合化学核心素养要求,以知识迁移、问题驱动、模型构建等方式层层推进,面向已经学习了实验化学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深度复习,帮助学生构建溶液中析出固体的知识体系,在推理分析过程中解决认知冲突,从而落实学生学科素养,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04.
1教材第6页“观察与思考”,安排了“含硫火柴燃烧,生成物让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原文如下:“在小烧杯A中加入2nd-3nd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按教材中叙述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往往得不到高锰酸钾溶液褪为无色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火柴含硫的部位仅仅是火柴头,在烧杯外划燃火柴,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随其他生成气体迅速喷发,再将火柴伸入烧杯,就太迟了!  相似文献   
105.
一、酸碱质子理论简述酸碱质子理论其定义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阳离子、阴离子或分子)称为质子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离子、阴离子或分子),称为质子碱.如H_(2)SO_(4)、HCl、CH_(3)COOH、H_(2)CO_(3)、H_(2)C_(2)O_(4)、NH_(4)^(+)等都是酸;NaOH、Ba...  相似文献   
106.
<正>在学习了水的电离即溶液的pH这部分知识后,经常会遇到不同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大小比较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概念不清,在解答的过程中常常会出错.要想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发生,应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在25℃时,不论纯水、稀酸、稀碱还是盐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为1×10-14,由于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是相等的,这是解题的关键.第二,不同介质的溶液都可以按1 L计算,由于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较少,所以水的体积约为1 L,  相似文献   
107.
教材中电离平衡的知识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同时又是高考的热点.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是高三学生,还有不少同学对部分知识模棱两可,似懂非懂.《2006年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化学部分明确规定"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现将有关疑点、易错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若要测定溶液的离子浓度,一般会采用滴定的方法;若需测定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一般要进行溶液导电实验,就是通过小灯泡的明暗以及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定性地反映出溶液导电性能强弱的相对变化.这样做虽然很直观,但精确度很低.  相似文献   
109.
李大塘 《化学教学》2007,(10):68-70
1 问题的提出 贵刊2003年第4期在《不能用加氯化物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一文中,孙红文老师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并得出"在常量范围内用氯化物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是不可能做到的"的结论[1],随后黎茂坚老师介绍了能用MgCl2溶液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实验方法[2],并撰文《用MgCl2能鉴别Na2CO3和NaHCO3》载于贵刊2004年第7-8期.  相似文献   
110.
对电源电动势的理解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学生存在很多误解,认为"电动势大的非静电力做功就多""电动势大的非静电力做功就快",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学生学习中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化学课中学习过原电池,但很难与物理学中的电动势知识结合起来.本文探究原电池电动势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将原电池知识与电动势概念相融合.探究溶液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