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388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76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7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滁州学院学报》2021,(1):69-73
被称为"华夏正声"的雅乐,延续发展数千年行至清朝发出时代之声,其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雅乐形式名为"中和韶乐"。本文对清代中和韶乐前身雅乐的发展变化做了梳理,探究自周代到清代之间的三千多年间雅乐流变历程。在此背景下,探讨清代中和韶乐的内容和形式,并就清代中和韶乐政治功用和最终如何消失于宫廷之中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就不能忽视高职本科院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高职本科院校已经不是该不该建的问题,而是已进入到该讨论如  相似文献   
13.
程颢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名家和教育家,在其观点和学说中,教化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化实践中,程颢不仅强化了教的内容还注重化的方法,因此促使了其活动教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教法》2017,(6):106-111
传统儒学课程指的是在我国古代社会被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素材并得以课程化的部分儒家经典,以及体现和阐发儒家思想的其他供儿童青少年研读的学习读物。儒家思想是传统儒学课程的源头,有些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进入学校从而成为制度化的学习材料。传统儒学课程在维系古代中国的人文教化和维护德治取向的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期刊     
正★《人民论坛》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精神当前,整个社会道德的剧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混乱、困惑、冲突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正在蔓延。道德教育遭遇的种种困境,使其陷入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危机之中。今天,由于现实的挤压和理想的远去,人们追求的多是与灵魂无涉、与智慧无关的知识。我们今天的教育已完全为工具理性所主导,教育己不是教化,不是为了精神与灵魂,而是为了在市场和社会获得更多的资历。这无疑使道德教育偏离了"精神教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规训与教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此主要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来阐述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去人性化"的教育结果,并在反思规训式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其负面教育结果的路径,即向教化式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古代儒家对于"礼乐"的阐释与运用,结合当下职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讨了"礼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职校"德育教育"可以"礼乐教育"为切入点之一,提出一些可供实施与推进的方案,并论述了学校"礼乐"与"德育"相融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识主体的个性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的.文化个性塑造的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其方式有经验的示范和理性的文化训练等.文化个性塑造最基本的中介是语言符号.文化个性塑造的实质是个体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引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史上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引礼入法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代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