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384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7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7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古代皆重教化,重视对伦理道德的控制与推进,至宋代逐步确立了生活伦理同一性。之所以在宋代确立,原因有三:一是宋代“偃武修文”政策影响;二是士绅阶层助人君、明教化的重要推动;三是印刷术的发展和思维言说方式的变化使知识传播变得容易。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以历代对《诗经·关睢》释义的重新梳理为切入点,驳斥了“五四”以来个别学者片面强调《诗》之为“诗”的艺术性,抹煞《诗》之为“经”的历史文化性的狭隘观点,还原了《诗经》作为儒家道德和教化传承工具的历史面目,力图为未来的研究树立更加宽广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3.
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和李绿园的《歧路灯》,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摹都文笔出色,善将口语、俗语入书,寥寥数笔,人物凸现。二书都受到讲唱文学和《金瓶梅》的影响。夏敬渠长于夸饰渲染,几将英雄儿女写成神魔;而李绿园文字朴真写实,苦口婆心教育子弟。二书都是宣扬教化型小说:《野叟曝言》见道学之虚伪,炫才是其败笔;《歧路灯》见理学之冬烘,说教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4.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我国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也是由来已久的.雅乐是音乐与政治教化结合的结果.即包括六代之乐、雅、颂及雅乐化的风这全部的周乐在内.俗乐即侈乐、郑声、淫声等,表现出全然不同的放纵过度的特色.汉初,由于时势的动荡,也由于传统雅乐的散失,加之其时开国君臣大多出于下层,故而朝廷之上已出现雅乐衰歇、俗乐高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6.
文化的共性目标乃是改变人、塑造人、教化人,一种文化样式必须对人的情感感受和生命品质有所提升,才能有真正的存在价值.本篇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在首先论述了中国武术与君子所蕴富的中国文化品性后,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在文化层面上的共通之处.指出在"成人"、"成己","善悟"、"有度"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极为紧密的相关性.结论认为:中国武术在文化的层面上乃是一种君子的文化.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的终极人生关怀都在于一种教化,一种化育.  相似文献   
147.
《水书》是水族宝贵的典籍,与水族人民当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水族社会中,《水书》的传承、教育极具神秘性,对子孙后代影响深远,其教化功能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48.
德昂族民间传说是德昂族先民对民族变迁的历史记忆,是民众对地方民俗的推原解释,同时还是民间的无字道德教材,是民间教化的重要力量。分析研究德昂族民间传说,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9.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50.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