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379篇
科学研究   101篇
各国文化   181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2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回族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回族聚居区。回族人以汉语作为自己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的词汇。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以及动物的血等;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忌讳在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  相似文献   
32.
自汉以来,亲迎之礼何以“昏以为期”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四种观点,它们都力图证明“昏以为期”在婚礼定制中的合理性,且都有自己立论的依据,但细研之,每种解释都不免有某种个案性和臆测性。本文作者注意到亲迎时间在文献记载中比较模糊,而在婚俗调查资料中则有较大的分歧。因而进一步分析爱情诗词中黄昏意象后,认为不管黄昏具有怎样的原型意义,幽期密约的情人选择的也许只是“日入群动静”这一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33.
34.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中一个极具魅力的代表。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又未能真正参透它的文化深意。就此,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端午节的种种事象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就有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中西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西语言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交际过程的困难和障碍。为了顺利地进行翻译工作,必须认真地研究交际双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差异。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分析了未来10~20年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的用途结构、层次结构,并进一步对未来可能的消费热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侗族传统抚幼习俗与儿童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的传统抚育习俗是侗族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凝练并延续下来的,它既是侗族儿童社会化必经之路,也是侗族本体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侗族传统的经验性抚育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困惑。  相似文献   
38.
新一年,总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相似文献   
39.
随着社会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杂居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日益突出。马龙县月望乡是苗族、彝族、汉族传统杂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杂居各民族文化上也相互影响。以月望苗族婚俗为考察对象,经研究发现,苗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深受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恋爱、礼物赠送、结婚仪式、婚姻解体和结亲禁忌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其变迁主要缘于外部生活环境影响下的自我调适,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自我文化适应能力的显现。  相似文献   
40.
又见私塾     
对于多数人,我们是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鲁迅名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认识私塾的,它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在湘鄂赣交界汨罗江畔的湖南省平江县,私塾又兴,这里的四乡八邻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和鲁迅文章中描写的一样,私塾的"教室"里没有黑板,私塾也没有年级之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他们在私塾中主要学古文、练书法和对对子.此外,乡村置办婚丧礼仪应酬方面的事情也是必学的内容.老书教材,就是像<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书本通常很旧,其中还有一些线装古本.私塾的学生以十三四岁的居多,个别大的20出头,绝大多数是初中没毕业或小学文化程度.据私塾先生说,政府规定只有正常义务教育受不下来的才能进私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