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03篇
科学研究   39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54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话说腊月二十七,诸葛亮、刘备、孙权和曹操四人相邀聚集在成都三国豪华大宾馆打自动麻将,大战三天三夜,很不幸,诸葛亮、刘备和孙权把单位发的年终奖银两全部输给了曹操,这成何体统?不说三人咽不下这口恶气,就是回家也没法跟夫人交待呀!诸葛亮看着曹操得意忘形的样子,气不打一处出,心想:不行,不能让这老小子这么痛快地回家过年,我得想个法子,叫他把赢我们的银两全都吐出来!鹅毛扇这么一扇,一个妙计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72.
前几天听同事上公开课《绿色蝈蝈》,她的课堂导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上课她先请同学们猜了两个谜语:“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不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语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答:“蜘蛛,大象。”教师又接着发问:“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猜出来的?”生答:根据谜语中讲的事物特点及平时的观察。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一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这样的导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接下来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73.
黄健雄 《教育》2011,(3):21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管理和技术这两个轮子。在日本,企业家喜欢攻读《三国演义》,以理解管理的真谛。笔者读"三国",结合现代管理,拾得东鳞西爪,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4.
王强  杨梅 《大观周刊》2011,(2):50-50
作文教学需要训练,训练的过程又是由说到写,由述到做的过程,其中蕴涵着许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臭皮匠”“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俗语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按照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作文前”和“作文后”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5.
王玉梅 《湖北教育》2011,(11):28-29
位于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是襄城区唯一一所没有建在集镇的农村中学,教学综合评估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屡占鳌头。在去襄城区卧龙中学采访的路上,记者对卧龙中学有了这样的印象。天空下着小雨,车子驶过弯弯曲曲的泥泞的乡村小路,驶过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到达卧龙中学。卧龙中学貌不惊人。  相似文献   
76.
宋炳龙 《大理文化》2011,(11):105-112
两爨与乌蛮白蛮公元223年,刘备死,"夷帅"们便以为蜀汉内忧无力南顾,于是,高定元杀了越郡将军焦黄"举郡称王以叛"(《见三国志·吕凯传》)。尤中《云南民族史》说":雍凯、孟获则把蜀汉派来的益州郡太守张裔绑架了送到孙吴去;朱褒也不再受蜀汉的指挥而在郡发动叛变。只有永昌郡‘大姓’吕凯‘与府丞蜀郡王伉,帅吏民闭境拒(雍)凯,仍然拥护蜀  相似文献   
77.
张海滨 《学周刊C版》2014,(11):143-143
《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该用这篇课文谋求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呢?静心思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探究.  相似文献   
78.
正苏教版四下《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刘备诚心诚意地去请诸葛亮出山,希望他能够帮助其成就霸业。后来故事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对学生而言.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不难理解,只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是  相似文献   
79.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刘备三次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上课伊始,学生就对课题质疑:“三顾茅庐”的“三”是“第三次”,还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80.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有人说,我们往往不怕没有答案,怕的是到处都是答案。不可否认,"到处都是答案"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多元化的一种表现,这些答案能为我们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多个维度,帮助我们跳出固有思维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答案"的时代,能够用这些外界的答案来完善内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