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在诱思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常常将导向性信息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自觉自主地完成课堂活动。 “诱”,即抓住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思”,即抓住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372.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373.
赵树理的小说乡土气息浓郁,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资源。作家能够深入民间话语系统,在讲述农民故事的同时,呈现了与农民一生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主要涉及人生仪礼中的婚礼和葬礼。赵树理小说中的婚礼描写展现了封建婚姻对人的毒害和进步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勇敢抗争的两个面向,表现了婚礼中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激烈对抗;葬礼描写展现了在丧礼费用和高利贷盘剥下农民的惨状,并呈现了一场特殊葬礼的民俗价值。在时代潮流、社会变革、乡村社区的背景下,婚礼和葬礼犹如两个相对稳定的横截面,沉淀着民众世代传承的情绪,也凸显出要求变革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374.
赵树理因受时代大潮的托举而成就大名,但是这种成名方式对他来说也是利弊兼有:"利"在他的探索"轻易"得到了承认,"弊"是其艺术个性被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在语言方面,一种语言特点本来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赵树理的语言基本是被削足适履式地定格为大众化与通俗化。赵树理文学语言的表层特点是它较多地减省了某些语言成分,例如少用形容词、色彩词和各种繁复的修辞手段,然而正是在这种对"常态"的偏离中,他创造了一种简略、质朴、浑厚、粗线条和极富张力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375.
战争时期,特殊的政治需要营构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如赵树理一样的知识分子能够在此氛围中,既表达民间愿望,又宣传庙堂的主流意识,还可在两者之间传达知识分子的精英思考。建国后的27年,庙堂、民间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变化,使知识分子话语几乎无存身之地,赵树理只能把对社会的精英思考,隐匿在在民间形式和主流政治话语中。  相似文献   
376.
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77.
抗战时期文艺“民族形式”的发展成为解放区关注的焦点。赵树理将民间形式的创作和新民主主义内容巧妙结合,为充分利用旧形式建构民族形式的内涵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继承了旧形式话本“偏听性”的文学选择、旧白话小说“通俗化”的语言方式、传统戏曲“可演性”的创作方法“。可听“”可说“”可演”的文学形式组合成富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的“民族形式”创作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8.
赵树理小说在通俗化中呈现出了高雅的氛围。在其塑造的形象系列上表现为:写出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人公的行为、心态、命运以及农民的光明前景和农民成长的必然趋势,有着崇高的执著的使命感。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对文学功用有着独立的思考,对农民群众生活发展趋势有着总体把握;在日常具体事件的描述中,表现了对农民命运的严肃关注和对农村新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融鲜明的爱憎感情于平直的叙述之中,充分传达出作品的意旨;在口语化中,既注重了具体语言的艺术风韵,又照顾到了整个语境的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379.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村振兴文学需要汲取历史经验,鲁迅和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应成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80.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