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604篇
科学研究   137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38篇
综合类   120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2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借鉴最多的当属<隋史遗文>.褚人获移植、借用了<隋史遗文>中的大量情节,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观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有的照抄,有的借用,"阙略者补之,零星者删之",从而使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与同类题材小说风格迥异的新作.褚人获的工作是一种"缀集"、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32.
留心何其芳、丁玲等投奔者们进入解放区后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种深深的罪感。本文关注的不是诸作家艺术成就的高低得失,而是从他们的创作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获取一种包含着自我呼唤在内的启示意义,了解他们共同完成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从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转变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3.
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生物"、"相成相济"、"无过无不及"是其丰富内容之一。大学制度,宏观上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微观上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以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选择与超越、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移植与整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4.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摒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阅读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感悟,强烈的情感熏陶,深刻的思想启迪。然而,由于某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肤浅甚至误解,  相似文献   
135.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积极主动去探究数学规律,从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观念、优化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6.
《逍遥游》通过直接的描述或者间接的体现,逐渐的显现出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性格,尤为重要的是,庄子用他们的言行的描写,从一定的角度写了自己厌弃尘世的功名,而极力追求一种无碍的至人境界。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笔下的几个人物层次的分析,进而探讨庄子笔下的各个人物层次的特征,以及大人、至人的“无为”的特征:最终显现出了逍遥而游于无何有之乡,不为世间的一切的事物所羁绊的高洁不俗的人物形象。文中试图更进一步的说明庄子对人之存在的清晰的认识,进而显现出庄子哲学中任性逍遥的人格范式,成就他对逍遥自在的精神存在的自主认识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7.
本文认为,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8.
王彦   《当代教育科学》2007,(1):11-14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但同时也面临难得的机遇。教师应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实现从“孤独的个体”向“共享的群体”、从“知识的权威”向“学习引导者”、从“无所适从”向“个性自我”、从“顶礼膜拜”向“自我赋权”等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9.
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似乎成为文学创作者始终都无法割舍的情结.一向以温情写作的迟子建也在她的创作中执著于对死亡的抒写,在一种深沉的基调中她以独树一帜的特有视角进行温暖的人性言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一主题.在这种言说中她实现了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反观,完成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完美旅程.  相似文献   
140.
本文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7名女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阶段技术节奏进行分析.将她们技术上的优缺点进行定量化诊断,找出我国选手与外国选手的主要差距,并澄清了某些概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