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604篇
科学研究   137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38篇
综合类   120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2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81.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82.
本文以贾平凹和史铁生为例,分析疾病对他们的人生及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贾平凹与史铁生都表现出超人的毅力,但在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上,二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983.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它是教师知识经验、能力、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锻造成的合金。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依赖于教师个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习、体悟和不断地自我超越;有赖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将教学智慧作为自身提升与改造的恒久追求,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具体到教学实践领域中,教学智慧的生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84.
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新课程改革在借鉴泰勒原理的同时,其“三维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行为目标”的超越,其“生成性、预设性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预设性目标”的超越,其“结果性、体验性目标”对泰勒原理单纯“结果性目标”的超越,使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85.
“真”是李贽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最终归宿,他的思想和生命都根值于“真”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从李贽求学经历,还是其人际交往来看,他受心学的深刻影响是勿庸置疑的。他的“真”,亦正是其对心学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986.
在古典主义者眼里,悲剧与喜剧被认为是高贵与低俗两分对立的,然而莫里哀却把悲感与喜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喜剧作品中隐含着深深的悲感底蕴,揭示出在“笑”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生悲哀。  相似文献   
987.
当前,在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存在着诸多惰性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些惰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高职教育价值选择中的实践惰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88.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也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技巧,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认知语言学打破了这种局限,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也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是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89.
中国人使用"封建社会"一词,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封建社会"一词之所以为大部分中国学者乃至民众所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时代名词,是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形成生产方式的决定性的因素.在近代工业化之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欧洲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同,它们各自由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也理所当然地是在同一个历史阶段里,因而其社会本质也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只有以超越时空的广阔深邃视野、以粗线条的规律性的探索归纳,才能从更为理性化的角度来辨识"中国的封建社会",从而避免过去那种对号入座式的纠缠不清的繁琐讨论.  相似文献   
990.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