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相似文献   
6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传达课程内容,传达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要准确清晰、规范雅正,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规范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这样课堂才会因之而增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  相似文献   
63.
元人视《诗经》为具有经学和文学双重性质的文本进行阐释和接受,一方面遵循着朱熹"感物道情,吟咏性情"的思路不断迈进,另一方面,依然看重《诗经》作为儒学经典所高张的美刺教化功能。元代雅正诗风,在远绍《诗经》的基础上,调和唐、宋诗情理之争,并最终以盛唐之风作为旗帜,以美刺风化的诗教作为目的,强调诗歌创作在吟咏性情之正的同时,适应"鸣太平之盛"的政治需要。《诗经》正是元代雅正诗风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64.
文章探讨《文心雕龙》文体论问题。作者认为文体论的“中”的特点体现在“中和”与“雅正”两个方面,《文心雕龙》是有着鲜明的“中和”特色的。并分析了对“中和”、“雅正”的追求,以及形成“中”的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玄学清谈”、“雅正的诗乐传统”等含义;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诗歌”,属于它的引申义之一,但是这一含义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又需辨其源流。  相似文献   
66.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67.
权德舆的诗歌,"雅"和"中"的特色非常鲜明.大而言之,是由儒家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决定的;小而言之,是受到了皎然诗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与他本人的性格、身份、地位也有关系.权德舆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有明显的盛中唐过渡的痕迹,也蕴含了宋型文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68.
船山的"以乐论诗"隐含着一种节奏论视角,但这些节奏论并未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有其更深境界的追求,即以温柔、和缓、雅正、和谐为特质的"雅乐"与"声教"传统。船山视野中的优秀诗歌,在情感上要雅正,在教化上要和谐,在形式上要简易。惟其如此,诗歌在各个层面的节奏表达上才能深得"雅乐"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儒家的乐教传统。  相似文献   
69.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