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慈受怀深  默知 《健身科学》2010,(1):F0002-F0002
赏析 面对纷繁世事,好争者不如退步归隐之人。“退步人”仿佛闲云野鹤一般自由自在,时而徜徉于清风习习的松林之间,更喜欢欣赏明月升至峰顶时的美景。  相似文献   
12.
苏州是17世纪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轴心,这里不仅出现了繁华富丽的城市氛围,而且形成了具有才子风习的独特人文景观。在士与商、雅与俗、理与趣、个性与道学的两相对立与交融中,文学产生着它的新变。  相似文献   
13.
苏逾蓝 《辅导员》2014,(13):98-98
我喜欢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喜欢“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庐山……可我更爱家乡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来,朝霞照射在碧波粼粼的海面上,顿时,海面上呈现出一片金黄。漫步在这里,海风习习,空气是这么新鲜,看着海潮翻滚,听着浪花快乐地歌唱,我也想放开喉咙,高歌一曲。  相似文献   
14.
清幽岁月     
2012年10月10日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小舟在伊河里摇曳,微风习习,杨柳依依,我仔细端详着这个养育了我十六年的伊河岸。清晨,含羞的春阳只是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轻轻地洒在用青砖编制的小道上,空气被昨夜的细雨洗得清凉,巷子中弥漫的黛青色的雾已完全消散,晨练的老人也陆续回来,两旁熙熙攘攘的青色瓦房传来叮叮当当地声响,袅袅炊烟在杨树间环绕,老城的一天总是在这种伴奏下开始。太阳一步步向正中挪去,不一会儿,便挂在头顶,天气却是醉人的温暖。  相似文献   
15.
社会风习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感情、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总和,表现为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稳定而又丰富的社会风习,对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具有约束力和教化力。使人浸淫于其中的社会风习,在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和品德教育方面对现行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使用好、开发好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介绍了处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和创业园建设的现状;最后,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见习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拉魂腔》以深厚的笔力,悲悯的情怀,魔幻的手法,映照和呈现了当下农民惨痛残酷的生存现实,可谓为一曲荡气回肠摧肝裂胆的东方式乡村挽歌,一部淮河长江流域人民生活的风情史诗。本文从小说所描写的奇风异习角度切入,抓住其主体意象——蜘蛛及由此衍生的盘丝洞,揭橥出隐匿在小说神秘幻像当中的“乡村深度模式”主题,并附带论及小说结构语言特色之一种。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多少年,已经不重要了。这两个故事在我的心上,像一对沉重的翅膀,无论如何挥之不去。拍了拍两翼下的风,寒风习习,因为沉重,早已变为沉痛。飞不起来了吗?还是我在故意牵牵挂挂,不让它们飞去?  相似文献   
19.
《夷坚志》《三言》中关于古代江右信仰故事为数不少,而信仰人群多为官吏和读书人。这些信仰的盛行是基于人们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便逐渐形成一种风习。其中值得称道的是:三教合一,信仰多元,解宿怨、释前嫌等故事的传播,有益于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和谐的构建;而革除传统顽习,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变同行是冤家为同行为知交契友故事的流传,有利于良好社会新风的形成;至于原本带有消极因素的命皆前定、鬼神观念、冤报业报等内容的故事,作者却拿来作为震慑人心的佐证资料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净化思想、发掘善心亦不无裨益,但须明辨是非、把握分寸和批判地接受。  相似文献   
20.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